今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多地刷新历史纪录,被称为“最炎热夏天”。极端天气频发促使公众防晒意识显著提升,防晒服、防晒衣、防晒帽、遮阳伞等产品成为出行刚需。
从杭州到武汉,从郑州到西安,防晒装备已从细分品类跃升为主流消费品。京东618数据显示,原纱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50%,超高倍防晒霜增长140%,多类防晒产品成交额同比翻倍。
品牌方面,蕉下、觅橘、VVC、森笠等新势力品牌迅速崛起,安踏、李宁、探路者等户外运动品牌也加大布局,快时尚品牌如UR、太平鸟甚至羽绒服品牌波司登亦纷纷加码防晒衣市场。
波司登防晒衣业务三年内销售额从零增长至10亿元,但其防晒衣走高端路线,多款售价超千元。尽管主打UPF100+、凉感达国标167%等指标,但在主流品牌中并不突出。
据绍兴柯桥产业带的面料供应商介绍,高端锦纶布料成本约30-40元/米,加上染色、印花等工序,一件防晒衣总成本约60元。随着消费者对透气、耐磨、轻量化等复合功能需求提升,厂商持续改进生产工艺。
“除了防晒的基本功能外,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防晒衣的透气、耐磨、轻量化等复合功能。”什么值得买电商营销负责人张宇昂表示。科技面料与时尚设计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天眼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防晒相关企业4400余家,不少为户外运动品牌。在义乌等地,工厂持续扩产,1688平台上代工厂打出“XX同款”,部分价格仅为大牌的1/3。
消费者对防晒产品的需求已从单一防晒转向复合型功效。《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我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为36.1%,防晒产品需兼顾肤感、质地、成分与抗老等性能。
衡量防晒效果的核心指标是UPF,国家规定UPF值大于40且UVA透过率小于5%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UPF超过50后,防晒效果提升并不显著。
防晒衣的原理包括屏蔽和吸收紫外线两种方式。传统面料如涤纶和聚酯纤维各有缺点,当前主流高端面料为锦纶搭配氨纶。部分品牌加入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推出“防晒+保湿”、“防晒更润肤”等多功能产品。
化学防晒方面,防晒化妆品市场增长迅速。京东数据显示,含防晒成分的素颜霜、口红、粉底液成交量增幅位列前三,其中素颜霜增速超10倍。
晒后修复同样受到重视。小红书数据显示,消费者更关注退红、保湿、降温、敏感肌修护等功能。品牌方面,欧莱雅、百雀羚、米蓓尔、玉泽等推出晒后修护系列。
据美丽修行大数据,2024年晒后修护类新品备案同比增长94%,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4%。市场出现面向不同年龄层、需求场景的产品,如戴可思、海龟爸爸等推出儿童、青少年晒后修护霜。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防晒化妆品市场规模达148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扩容至224亿元。女性仍是主力消费者,但男性防晒潜力逐步显现。
防晒文化源远流长,从西汉素纱禅衣到清代珍珠粉,现代防晒产品则满足多元场景需求。户外运动大众化推动防晒服配成为继冲锋衣、登山杖之后的“第三大户外刚需”。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艾瑞咨询预测,2026年将达958亿元,其中防晒衣占比达554亿元。防晒经济正朝多元化、智能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当前防晒产品核心消费群体仍以女性为主,占比超95%。但男性消费者关注防晒喷雾的比例逐年上升,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61%。
行业发展趋势包括:技术方面,面料工艺创新提升耐用性与安全性;消费方面,市场需求推动产品朝“防晒+养肤+抗老”融合;产品方面,从单一功能向多维价值附加转变;市场格局方面,国货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与外资品牌形成竞争。
防晒已从季节性需求演变为生活方式,围绕防晒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