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只需在手机上一键预约,移动充电车便会带着大功率充电设备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北京商报记者日前在北京海淀、经开区等多个区域走访时发现,移动充电车上门超充服务正破解老旧小区、园区等充电桩安装困局。这种从“车找电”变“电找车”的模式,重塑了新能源车充电方式。
在北京海淀区小南庄社区,一辆智能移动充电车可为居民提供远程预约充电服务。社区书记柳春英介绍,居民可在微信群里预约,远程打开汽车充电口,物业工作人员操作移动充电车到车位完成充电。该移动充电车为直流快充设备,平均1小时即可完成充电,每度电1元,用户可线上结算。
小南庄社区因建设年代久远,变压器设备老旧,电容量有限,新能源车主加装充电桩的诉求难以满足。经测算,仅能满足少数车主需求。社区将问题反映给街道后,由海淀区城管委和街道对接北京首钢城运公司,于去年10月中旬引入移动充电车。
首钢城运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常一龙表示,为适应社区环境和路况,该车在引入前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转向灵活度。
在北京经开区,赛宝新能源已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覆盖大雄郁金香舍、上海沙龙、朝林广场等社区及企业园区,累计服务超1万位车主,完成近6万次充电。
赛宝新能源首席运营官林琳表示,上门超充服务旨在解决车主充电痛点。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响应需求,让充电更轻松高效。
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指出,移动充电车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场景,可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林琳解释,该服务填补了充电桩网络的“盲区”和“应急缺口”。在老旧小区,空间有限导致安装充电桩困难,而移动充电车可上门服务。在应急场景中,如节假日服务区“一桩难求”或车辆抛锚时,上门超充能快速响应,实现即时补能。
柳春英表示,引入上门超充服务后,社区居民新能源车充电难题明显缓解。林琳将移动补能比喻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公共快充站是主动脉,家充具有私域属性,移动超充则像毛细血管一样灵活,解决“最后一公里”和突发需求。
上门超充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林琳表示,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车桩比失衡问题突出,移动超充可快速填补缺口。据统计,每年因充电问题导致车辆抛锚事件超10万起。中产家庭、网约车、运营车车主对“即时补能”的接受度提升,为服务溢价提供空间。目前已有超60%网约车司机愿为上门超充支付溢价。
技术进步将推动该业态发展。林琳指出,当前移动充电车可满足20—30辆新能源车一次性充电需求,未来随着电池技术进步,该数字有望提升至50辆以上。更智能调度算法可使充电车调度时间缩短30%。
黄山认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成本,包括人工和自动化设备投入。林琳表示,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及电池行业进步,有望实现移动充电车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
新能源车主董延期待该服务能更普及,覆盖更多地区,同时期盼充电速度更快、价格更亲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国家提倡低碳行为,倡导绿色文明,需要落实具体措施。从“车找桩”到“桩找车”是数字时代智能化转型的方案,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或将成为未来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