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开幕,足球赛预选赛已率先开赛。来自国内高校的GeoHBots团队在3v3比赛中因机器人红牌被罚下场陷入被动局面,原因在于算法未能识别对方机器人导致被判定恶意冲撞。
每支3v3参赛队配有四台机器人,三台首发一台替补,少一人作战使GeoHBots面临巨大挑战。
机器人足球赛并非复刻人类比赛精彩程度,而是作为技术能力的实战考场。加速进化机器人公司售后技术支持负责人吕明向记者介绍,比赛考验三大核心能力:运控、感知与决策。其中,运控涉及步态与脚法,感知依赖视觉识别,决策则决定动作选择。
各参赛队赛前调试细节相似,包括调整灵敏度、运控参数、训练识别球体等。GeoHBots也透露赛前需将包含视觉、动作、策略的代码写入系统。
调试过程中,技术人员常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与机器人进行优化,但比赛时必须断开连接实现自主运行。视觉或决策能力不足将导致机器人踢不准球或做出错误动作,甚至出现对着空地奔跑、放弃防守等失误。
这些失误成为技术迭代的“错题本”,为算法优化提供精准方向。赛场上的移动步伐,如“螃蟹步”可用于家庭机器人绕过障碍物。
机器人频繁比赛中的稳定性、耐用性及自我调整能力,正是工业协作与家庭陪护场景所需。识别局限可通过复杂算法训练解决,以应对服务场景中的物品识别需求。
部分团队依托厂商开源平台快速完成赛前准备。吕明表示比赛质量尚难评估,更重要的是激发参与者热情。开源Demo算法帮助学生理解运控、感知与策略,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
进球时刻常引发参赛队员强烈欢呼,体现参赛生态的包容性。简单粗暴的中场远射虽常见,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化仍需赛场试错中的长期沉淀。
吕明强调比赛数据对提升机器人学习与判断能力的重要价值。技术积累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工厂搬运等场景落地,赛场上的硬控稳定性、感知精准度与决策合理性正在构建未来技术网络。
十年后,当家庭与工厂机器人实现成熟应用时,其核心技术逻辑或可追溯至这场跌跌撞撞的绿茵赛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