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瓶咖啡(Blue Bottle)计划在北京开设首店的消息在咖啡圈引发热议。尽管品牌方回应称“进入北京市场还没有那么快,网上消息都是假的”,但有业内人士透露其正在与多个商业项目洽谈入驻事宜。
据大众点评平台信息显示,蓝瓶咖啡北京首店可能落子三里屯、国贸、九龙山等年轻人聚集的核心商圈,甚至可能连开3家门店。消息一经传出,迅速点燃社交媒体,部分消费者表示“终于等到蓝瓶进京”,也有消费者质疑其高价策略能否立足北京市场。
蓝瓶咖啡上次在北京出现,是两年前在THE BOX朝外开设的“精品即溶咖啡站”,主打冷链速溶产品,但价格与现磨咖啡持平,引发消费者“没诚意”的评价。
蓝瓶咖啡由詹姆斯·弗里曼于2002年在美国创立,曾被贴上“咖啡界的Apple”的标签。2022年2月,蓝瓶咖啡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首店,开业首日最长排队时长达6小时,黄牛将价格炒至100—150元/杯。
若此次北京“三连开”属实,将打破蓝瓶咖啡“佛系开店”的节奏。此前半个月,蓝瓶咖啡在中国内地的第14家门店在上海开业。自2022年2月上海首店开业以来,其年均新增门店不足5家,绝大多数门店集中在上海。
从全球扩张节奏来看,中国是蓝瓶咖啡开店速度较快的国家。品牌高管曾表示,正在尽可能在能力范围内快速地开发准备。公开数据显示,成立20多年的蓝瓶咖啡,全球门店数仅约百家。
相较许多连锁咖啡品牌,蓝瓶咖啡的扩张速度和体量存在差距。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指出,蓝瓶咖啡通过线下门店构建品牌调性、强化消费者体验,引导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咖啡豆及周边产品。尽管扩张缓慢,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其在中国市场的拓店速度并不算慢。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北京是蓝瓶咖啡进阶的重要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年轻群体对精品咖啡接受度高,市场空间广阔。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需拓展新市场提升影响力,而北京具有标杆意义。
当前咖啡市场呈现多元竞争格局。瑞幸、库迪以低价抢占日常消费场景,星巴克通过“茶咖融合”强化第三空间体验,Manner、Tims主攻写字楼客群,% Arabica、Peet's Coffee等争夺高净值用户。
王振东指出,北京与上海消费需求存在差异,蓝瓶咖啡需通过本土化扩大影响力,在维持中高端定位的同时满足差异化需求,提升客户黏性以促进零售业务增长。
蓝瓶咖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品咖啡布道者”的品牌基因,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调性的同时实现大众市场的有效触达。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建议,蓝瓶咖啡需考虑北京市场“高租金+高竞争”的双重压力,通过本土化叙事、分层产品策略及精细化运营等策略运营,有望在高端精品咖啡赛道建立壁垒,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
短期来看,蓝瓶咖啡进入北京市场较难复制其刚进入上海时的排队热潮,但长期来看,可通过“文化标签+品质坚守”实现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