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迈入金融赛道 银行布局服务与授信场景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卓越的运动能力与智能反应,引发全球关注。这些技术突破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针对科创初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工商银行为相关科技队伍提供覆盖初创、成长、成熟期的全阶段金融服务方案。

北京银行则与部分参展机器人企业探索金融行业大模型、智能视频大模型、智能语音交互、无纸化签批服务、票据表单识别等场景创新。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银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加速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金融机构正从技术研发的“幕后支持者”转变为场景落地的“前沿实践者”,人形机器人开始走进金融服务第一线。今年2月,工商银行常州分行落地人形机器人金融服务场景,通用人形机器人“小苏”身高169cm,体重69kg,主要协助客户取号引路及填写资料。

早在2024年7月,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启用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机器人已开展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场景训练。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为优必选定制首张人形机器人联名借记卡,卡面采用机器人封面设计;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则为普渡科技提供6000万元综合授信审批,体现银行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金融支持。

相比人工服务,人形机器人可快速处理重复性任务,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市场观点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建议、投资顾问服务,还可用于安防巡检,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员工服务能力。

但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应用仍面临挑战。部分机器人对复杂业务如跨境汇款流程、理财产品风险条款解释不到位,存在误导客户风险;金融业务受严格监管,机器人难以实时精准把握动态变化,对合规边缘表述也缺乏敏感性和判断力,仍需人工校验。

王鹏指出,银行需解决人形机器人的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问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数据方面,银行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体系,确保机器人准确高效处理客户信息。隐私方面,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此外,还需关注人形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确保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