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频繁受到监管处罚。近一个多月,该公司连续两次被监管机构处罚,累计罚款达230万元。
7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海尔消金因营销宣传夸大误导、催收行为不当、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收费项目质价不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规办理同业业务、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等行为被罚款205万元,时任总经理黄应华被停职两年并取消任职资格。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对海尔消金处以25万元罚款,因其在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方面存在违规。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海尔消金的投诉累计超1.6万条,“高利率”“乱收费”成为高频关键词。
部分消费者投诉显示,海尔消金放贷年利率屡屡触及36%的高压线,有些借款合同表面利率合规,但加上各类收费后,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明示利率。
消费者反映,投诉多涉及会员费、服务担保费、咨询费等名目,部分收费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例如,在申请500元小额贷款时,被强制开通每月89元的会员服务,且无明显提示。
北京市公衡律师事务所甘佳佳律师指出,该种情形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及第二十六条,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多份司法判决显示,海尔消金贷款年利率达36%。例如(2025)皖0403民初982号判决书显示,海尔消金向赵某某发放的1130元贷款年利率达36%;(2024)豫1003民初5566号判决书显示,借贷人贷款年利率也为36%。
还有判决显示,海尔消金通过罚息上浮50%的条款将实际年化利率提升至36%红线。法院认定其利率及罚息总和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24%上限。
另有消费者投诉称,提前结清贷款时,平台仍强制收取1801.26元违规费用,且态度强硬。
此外,在(2025)桂1226民初710号案件中,海尔消金被认定存在变相砍头息情形,借款人实际到账金额低于合同约定金额。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实际年化利率超出法定上限,加重借款人负担。有媒体报道称,监管正在对消金公司“24%+会员权益”业务模式进行调研。
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尔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设立,是我国首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海尔集团持股49%,为第一大股东。
近年来,海尔消金负责人频繁变动。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后,张西铭于2023年2月接任,但不到一年离职,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职。
今年7月,中原消金总经理周文龙拟出任海尔消金总经理。有消息称其已入职,但任职资格尚未获批。
截至2024年末,海尔消金总资产293.48亿元,在31家持牌消金公司中位列第15名。
从业绩来看,海尔消金近年保持增长。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7.1亿元、24.89亿元、31.6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3.65亿元、4.45亿元。
现金贷业务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24年底规模达222.19亿元,自营业务比重逐渐上升,线上现金贷及线下场景分期业务占比近80%。
尽管营收与利润保持增长,增速已明显放缓。在当前消费与市场环境下,能否回升仍存不确定性。
不良贷款率方面,2022—2024年分别为2.35%、2.34%、2.15%,连续两年下降,处于行业中间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业绩增长,但背后是通过频繁司法诉讼和加强催收实现。若无法实现合规经营,未来诉讼与投诉压力将持续,甚至影响业务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