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物美价廉吸引大量消费者的迪卡侬,如今因涨价和竞争压力陷入困境,开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
19.9元的速干T恤、49.9元的双肩包、99元的登山鞋,这些曾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已逐渐消失,导致客流减少。2024年8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迪卡侬正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约10亿~15亿欧元。
已有投资机构参与谈判,知情人士透露,安踏与迪卡侬曾就收购接触,但因价格未谈妥。
涨价被视为消费者流失的导火线,但真正原因是供应链成本上升、门店运营压力加大。迪卡侬产品多由代工厂生产,珠三角工厂普工月薪从2015年的2800元涨至2024年的5500元,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仓储式大店模式依赖大量员工维持体验区运营,但一线城市租金和人工成本上升,使其难以维持低价高体验的模式。
迪卡侬前员工表示,涨价是无奈之举,否则利润难保。然而,涨价策略执行得太快,与消费者对其“平价超市”的认知产生冲突,导致用户流失。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不断涌现。淘系白牌、抖音工厂店、探拓、骆驼等品牌分流了部分用户。安踏、李宁等中端品牌以相似价格提供更时尚的设计,lululemon、HOKA等国际品牌则抢占中高端市场。
2022年起,迪卡侬开始区域性试水涨价,2023年、2024年全面涨价,引发消费者不满。
迪卡侬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薪资水平偏低,一线员工月薪仅2300~2500元,奖金机制不透明,导致人才流失。公司总部高度集权,门店缺乏自主权,流程繁琐影响效率。
为应对困境,迪卡侬总部频繁人事变动,2025年3月更换CEO和董事会主席,中国区CMO也由lululemon前负责人担任,试图强化高端市场布局。
目前,潜在买家包括京东集团、安踏体育、黑石、凯雷、CVC资本等。京东拥有供应链与数据优势,可优化选品与库存周转;安踏具备品牌矩阵协同效应,但面临品牌定位冲突;国际PE机构则希望获得董事会控制权,但迪卡侬家族坚持控股。
未来,迪卡侬或将面临两种选择:继续高端化试探中产市场,或回归“让运动属于所有人”的初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