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头部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订单抽成比例,但司机普遍反映实际收入提升有限。
滴滴宣布,今年年底前,将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将随单返还。针对每月在平台完成订单达到50单的司机,通过“返佣宝”保障其当月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过部分将在次月自动返还至司机账户。
T3出行宣布,订单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今年年底前将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将从21%降至17%。对于每月订单完成量不少于50单的平台司机,保障其当月流水总额的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出部分自动返还司机。
曹操出行宣布,APP、小程序订单的抽成比例上限将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
高德打车则表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含高德平台向合作网约车平台收取的信息服务费,司机收入不低于乘客实付费用的73%)。高德打车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活动、专项奖励等方式推动合作平台综合成本降低2%。
多位司机表示,抽成下降后,短途订单收入略有提升,但长途订单收入反而减少,整体提升不明显。
根据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的计算,北京全职司机每月流水9000—10000元,扣除平台后净收入约6000元,现在抽成下降2个点,意味着每月多200元左右的收入。三四线城市司机月流水约5000元,差异甚至只有约100元。
在苏州,今年第二季度,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为13.86单,单车日均营收约322.58元。订单量不足10单的车辆高达1.4万辆,占比达到37%。扣除平台佣金、充电成本等,许多司机的实际收入相当有限。
即便如此,苏州的网约车数量仍在持续增加:二季度新增4064辆,注销2692辆,净增1372辆。珠海网约车司机数量已超6.5万人,日均网约单数仅12单,扣除车辆折旧(租金)、保险、燃料(充电)等必要成本后,实际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深圳市网约车司机日均单车订单12.4单,网约车人发放量超34万张;海口市抽样调查显示,36.1%的网约车日均订单不足5单,扣除平台抽成后流水为200—280元。
近两个月,浙江宁波、江西鹰潭、河南开封等地均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保护驾驶员的合法利益;广东清远市则对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高德出行3家网约车聚合平台涉嫌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进行约谈;上海市相关部门对头部网约车平台展开联合约谈,旨在整顿经营乱象、推动合规化进程;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宣布于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在今年10月生效,首次将强制或变相强制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视为违法行为,还禁止了平台通过算法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的订单。此外,《价格法(修正案)》,已将服务领域的低价倾销纳入监管,要求平台核算成本并设定价格底线、避免恶性竞争。
李成东指出,造成司机收入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是供给过剩和平台竞争激烈。全国日活跃司机已达800万,订单总量在4600—5000万单之间,平均每位司机一天五六单,全职司机也不过200—300元日流水。平台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客单价被压低,司机收益进一步下降。
董毅智指出,网约车行业在规模扩张触及天花板后,正进入价值重构阶段。过去几年依靠技术驱动完成效率革命,而接下来可能要转向以成本重构为核心的模式,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逐渐应用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将成为关键。
刘晓博认为,此次平台降低抽成比例,可以带来司机压力减少、收入增加,在抢时间上压力没有那么大,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率;普通消费者打车优惠将有所降低,超低价是不可持续的,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同时,这一举措也限制了平台低价竞争的空间,让平台价格行为更规范。
张翔认为,新规的出台能够约束平台乱收费行为、提升司机收入,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部分乘客的出行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价格不会持续上涨。随着行业逐渐规范化,平台订单增多、单均成本下降,乘车价格反而有下降空间。
目前,中国网约车平台数量仍然太多,有接近390家,活跃平台有30家,最终应该保留4到5家。未来淘汰赛将加剧,通过价格战淘汰落后平台,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