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接连入局MR(混合现实)领域,小米则推出首款AI眼镜,华为、OPPO也已涉足AR、AI眼镜。业内人士表示,手机厂商此举是为提前布局人机交互下半场机遇,同时也反映出行业整体增长焦虑。
继苹果2024年推出Vision Pro MR头显后,vivo近日宣布推出旗下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仅开放预约体验,未公布售价。该产品重398克,采用自然眼手交互设计,为当前市场最轻MR头显。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长远来看,可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苹果Vision Pro曾引发抢购热潮,二手平台价格一度飙升至9万元,官方售价29999元起。但因售价高、生态匮乏,销量遇冷,截至2024年末销量不足50万台,未达预期,目前已停产,并暂停二代产品开发。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为30.7万台,同比增长17.6%。其中VR/MR设备零售量同比下降25.6%,从2024年上半年15.1万台降至11.2万台,延续近年下滑趋势。
分析人士指出,VR销量下滑主要受“内容荒”影响,多数产品仍聚焦游戏、观影等娱乐场景,缺乏杀手级应用。行业分析人士梁振鹏表示,成熟的普及型MR产品需具备轻便设计、高分辨率低延迟显示、强大计算与续航能力、丰富应用生态、亲民价格及直观交互方式,预计还需5~10年发展。
胡柏山强调,vivo布局MR并非追逐风口,而是顺势而为。TrendForce集邦咨询万雯指出,尽管当前技术与成本平衡仍具挑战,但长期来看VR/MR成长空间广阔,手机厂商具备供应链整合及管理优势,可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
据万雯介绍,目前全球VR/MR出货主力为Meta、Sony、苹果,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为560万台,2030年有望增长至1440万台。北京社科院王鹏表示,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入局MR可拓展业务边界,构建多终端生态;消费者对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需求上升,MR在教育、医疗、娱乐、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卢克林认为,手机厂商抢滩MR本质是“第二曲线”焦虑。硬件销量见顶,AR/VR与手机在芯片、传感器、供应链高度重叠,技术复用成本低;同时MR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提前占位可锁定生态入口。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6896万部,同比下降4%。2025年上半年出货1.4亿台,同比下降0.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受市场增长未达预期影响,公司已将全年手机销量目标调整为1.75亿部。
机器人领域专家陈相羽指出,当前机器人缺乏类似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且多数仍需遥控操作。MR头显可作为交互设备,让机器人获取环境数据,实现手势或眼神操控。
萨摩耶云科技郑扬洋表示,MR头显相当于“眼睛+遥控器”,能帮机器人看清环境并接收指令,但机器人仍需自身“小脑”完成精细动作。MR作为全天候空间数据采集器,可提供稀缺、高质量对齐数据。
多位专家指出,MR与机器人在感知、交互、智能控制方面关联密切。企业从MR切入机器人领域需突破多个瓶颈:高性能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处理技术、低延迟通信与协同控制、AI算法成熟度、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安全性与可靠性标准。
卢克林表示,MR是空间感知与人机交互“上半局”,机器人是“下半局”,两者共享CV、SLAM、手势识别、数字孪生引擎。企业从MR切入机器人需突破三大瓶颈:供应链从消费电子级跃迁至车规级可靠度、建立真实场景机器人数据集、补齐整机系统能力,将“显示+交互”延伸至“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
目前,除vivo外,华为、荣耀、小米、OPPO、中兴通讯及领益智造、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瑞声科技等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均已涉足机器人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