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张勇与刘强东在不同场合被问及如何看待刚赴美IPO的拼多多。彼时,中国电商格局初现松动,阿里与京东仍合计占据近八成市场份额,消费升级浪潮汹涌,但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月活用户已超越京东,仅略逊于手淘。
两位电商巨头的回应颇具艺术性:张勇称消费者买过三次自会得出答案,刘强东则表示淘宝不可能再回到三块九卖日抛鞋的时代。言下之意,拼多多的商品廉价。
尽管战略上轻视,但在战术上,拼多多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当时主流市场聚焦消费升级,拼多多的崛起被视为不解之谜,但并未引发深入探讨。
拼多多上市五年后,曾被券商称为“历史级泡沫”的公司不断刷新纪录,电商格局迅速瓦解,主要参与者从阿里/京东两家扩展为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五家,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格局变化中最显著的变量,拼多多的每一个组织和细胞都受到剖析,其商业逻辑被反复解读,成为商业案例与社交媒体迷因的源泉。
读懂拼多多,也就读懂了中国电商。
裂隙之间:制造业改变了什么
从拼多多到抖音与快手,新电商平台的出现都依赖于电商基础设施的公用化。电子支付普及、物流网络铺设、百万卖家的存在,极大降低了新玩家入场的门槛。
以物流为例,亚马逊“独占式”仓配服务维持其市场地位,而京东自建物流却面临尴尬局面:大半个快递行业都在为电商平台服务。目前中国至少同时存在七张全国性快递配送网络。
但基础设施的共用化并未改变电商本质,后来者无法复制先发者的方式击败后者。
电商是一块回报率极高的版图,几乎所有大互联网公司都尝试过卖货。但腾讯屡败屡战,美团知难而退,表明颠覆成熟市场并不容易。
因此,基础设施繁荣虽拉低入场门槛,但市场格局的大幅变化,必然源于更高商业效率模式的出现。
拼多多的诞生与一个重要背景有关:中国制造业的高度繁荣。
拼多多的成功离不开社交电商打法,也离不开长期被主流忽视的“五环外”消费者,但另一个关键角色常被忽略:拼多多连接了商品生产的最源头——工厂。
电商出现前,工厂订单主要来源有三种:外贸出口订单、连锁商超与品牌代工、贴牌经销商。
品牌方订单随经济周期波动,工厂产能因此外溢和过剩,制造业天然存在两个矛盾。
一是生产的刚性与消费的灵活性。工厂产线投资固定,生产越多成本越低,但消费受经济环境与社会潮流影响,灵活多变。
产线开停成本高昂,工厂必须保持节奏,但无法直接收集需求信息,矛盾由此出现。
二是产业的聚集与消费的分散。钓鱼佬的鱼竿产自威海,但钓鱼佬遍布全国;珠三角是电子产业中心,但电子产品消费者遍布全球。制造业天然集聚,消费市场永远分散,催生中间环节。
在华强北,你甚至可以拥有带耳机孔的iPhone 7和带屏幕的蓝牙耳机
拼多多承接了这部分游离在主流叙事之外的供给与产能,并围绕制造业特点设计平台生态底层逻辑:以价格为锚归集需求,熨平生产刚性与消费灵活性波动。
拼多多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平台基础单元是“商品”而非“店铺”;二是相同商品中价格更低者获得流量倾斜。
这种规则的核心是通过特定品类和价格归集分散消费需求,尽可能向刚性生产计划靠拢。
拼多多的崛起常被贴上下沉市场标签,但其另一面是对两种矛盾的平抑。电商加速流通信息透明,直接接触供应链源头——生产者。
当分散订单被聚拢,工厂有了确定性预期,便可开足马力生产,进一步摊薄成本,价格随之下降。换句话说,当复杂分散订单被集中处理,传统制造业的规模效应迅速放大。
这种薄利多销做法,曾成就Costco、山姆、奥乐齐等零售巨头,也被直播电商模仿。早年拼多多对此有一个形象表达: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
低价是一种结果,始于制造业繁荣,经拼多多放大,形成新规则,并在经济上行期被误读。
2018年拼多多上市时,大多数人以“消费降级”解读其崛起。但实际上,拼多多的崛起是一种消费升级。
增长谜题:消费升级不是涨价
2018年后,宏观经济波动加剧,消费升级受阻,五环内外诉求趋同,消费降级似成共识。
消费升级的败退可能与宏观总需求不足有关,但其立论忽视一个关键问题:商品涨价的溢价脆弱。
大多数“新消费”产品基于供应链整合形成品牌,利用电商与社交媒体流量窗口期,创造介于白牌与大牌之间的“合理溢价”。
当线上流量成本优势消失,细分市场规模触顶,又面临大牌与白牌夹击,最终体现为平替反攻与价格失守。
除特许经营商品外,商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公允价格区间。若产品属性与核心功能未变,生产材料与工艺未改进,有人会用更低的成本争夺市场,使价格回归公允。
价格与质量无必然联系,在参数不变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恰是制造业百年探寻的圣杯。恶性低价与效率提升带来的性价比是两回事,因此从松下幸之助“自来水哲学”到丰田精益生产,其内核都是压缩成本、降低价格。
用更高价格购买同类商品只是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但非全部。消费升级内核并非单纯提价,而是消费品类扩张。
冰箱、电视、洗衣机长期被视为家庭“三大件”,隐含刚需属性。但消费市场对刚需理解非一成不变,当咖啡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被视为家庭刚需,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品类“刚需化”意味着市场规模扩大,规模推动生产成本下降。只要销量扩大能覆盖降价损失,生产商就有动力降价。
无论是靠定制大包装SKU取胜的山姆Costco,还是开足马力生产的制造业工厂,都是用规模压缩成本的路径。美国玉米远销欧洲与亚洲,靠的不是神奇农药,而是集约化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
从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到空气炸锅与洗地机,大多数新品类也在旺盛需求、充分竞争与发达产业格局作用下,自发形成市场公允定价。
把5000块冰箱换成10000块,是一种经典消费升级。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消费者购置传统“三大件”后,又添置咖啡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每种品类价格都在降低,但总支出提高。这是被忽视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不是让人们花更多钱过“有品质”生活,而是拉低品质生活门槛。其内核是让没用过咖啡机的人,以更便宜价格使用咖啡机、洗碗机、电动牙刷与扫地机器人。这是制造业繁荣的价值,与内卷无关。
因此,拼多多未推动内卷蔓延,而是制造业高度繁荣的产物。反倒是友商效仿拼多多,画出了东施效颦。
拼多多崛起周期,的确存在宏观总需求不足,但另一面是制造业产能溢出乃至过剩。当越来越多品类呈现需求确定性强的刚需特征,白牌与平替大面积涌现,拼多多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供需方案。
一方面,工厂不适应竞价排名、私域流量等电商运营,更擅长生产流程管理。拼多多产品设计锚定此特征:让生产者专注生产。
另一方面,因中间环节减少,终端售价降低,源头利润增厚。加上拼多多扩张周期适逢电商行业对“五环外”群体集体忽视,促成了红海市场的商业奇迹。
拼多多并非唯一平台,但其崛起依赖这些所谓“边缘地带”。电商竞争日益激烈,这片边缘地带又成为战场中央。
隐形人物:是群演但也是主角
2018年拼多多上市时,B站UP主许亚军拍摄纪录片《伟大的制造》,走遍全国拍摄工厂。
他无专业背景,手机拍摄,镜头记录的不是主流视角中的示范单位,而是制造业最真实现状,这份粗糙与繁杂成就了纪录片的真实。
中国制造业不仅是宁德时代与苹果产业链,分散在全国产业带中的小型工厂与作坊,才是制造业真正的主角。事实上,零售业、餐饮业与服务业也类似,中小实体构成社会经济活力。
拼多多上市后,电商陷入价格追逐,但价格只是手段,目的是覆盖曾被忽视的隐形人物。
从技术层面看,电商未经历底层重构。作为后来者,拼多多无法用旧模式与旧巨头竞争,而是围绕中小商家设计更适合其生存的系统:
一是稳定出货渠道:传统分销强势源于中小商家缺乏直连消费者能力。电商喊出“打掉中间商”口号,拼多多更进一步,以价格与算法为锚点,帮助商家高效归集需求。
上游工厂是最大受益人。2018年,江西瑞昌园区走出两个纸品品牌——可心柔和植护,合计日销20万单,成为拼多多“纸巾双雄”。
可心柔电商负责人曾表示,拼多多流量“大得吓人”。可心柔等拼品牌诞生,得益于稳定快速的出货渠道与更短账期、更快库存周转。
二是更低经营门槛: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承担庞大运营部门与市场营销体系,平台生态与电商造节进化,也增加商家经营门槛。
相比之下,拼多多弱化“店铺运营”概念,聚焦“单品”本身,降低供应链管理难度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
几乎没有消费品可一边扩大受众一边涨价。更高消费频次对应更高价格敏感度。无论电商如何发展,目的都是通过创新推动流通效率提升。
这种思路并不复杂,却是一本他人难参考的教材。
对老玩家而言,无论扶持中小商家意愿多强烈,以GMV为导向的经营目标与传统流量分发逻辑,都会导致平台策略向营销费用更充裕的大品牌倾斜。
中国制造业体系中,并非人人都能代工一线品牌或直连消费者,拼多多提供确定性出口。
以鞋类生产著称的晋江,从中找到新机会。运动鞋市场被安踏、特步等占据,但许多细分需求仍有缝隙。专注百元休闲鞋的公牛世家、旋转扣童鞋爆款诗诗美工厂,都在拼多多找到各自市场。
社交媒体调侃“你有没有为五毛钱拼过命”,不是拼多多塑造时代,而是时代将其推至台前。
时至今日,扶持中小商家、引入产业带供给成为电商平台共识。今年4月,拼多多宣布推出“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投入1000亿元资金、流量与资源,覆盖尽可能广的中小商家。
在拼多多“2025多多好特产”行动中,因“甲亢哥”来华带火的荣昌卤鹅入选。
“渝飨记”前身是荣昌老街小摊,2019年入驻拼多多,卤鹅哥林江走红时,商家已根据消费端数据改良卤鹅口味,入选多多好特产,看到卤鹅卖出海机会。
需求侧,百亿补贴频道新增“100亿商家回馈计划”。去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百亿减免”,为商家减负。
电商内核是零售线上化,改变交易方式,但未改变交易本质。无论商品罩多少光环,基本需求始终是物美价廉。
全中国95%以上的人没去过山姆会员店,国际大牌塞不下有限大卖场,填不满街头巷尾小卖店。把品质生活与商品溢价绑定,是一种傲慢。
决定电商市场格局的核心力量,不是各种玩法与模式,而是那些在社交媒体被消音的群体与他们真实具体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