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苏南通新机场公司正式成立,由上海机场集团持股51%、南通城建集团持股49%,标志着南通新机场(即上海第三机场)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根据规划,上海第三机场为4F级,设计年旅客吞吐量近期为4000万人次,超过部分中西部省会。
一旦上海第三机场建成,叠加浦东机场四期扩建,上海有望赶超纽约、伦敦,成为全球民航第一城。
作为全国三大“双机场”城市之一,上海拥有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合计达1.24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从全球来看,上海双机场客流位列全球TOP3,仅次于纽约、伦敦;货邮吞吐量全球第二,仅次于香港。
不久前,上海与北京、广州一道获批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成为“3+7+N”国际航空枢纽的第一梯队。三大国际枢纽要强洲际、强中转、强国际竞争力,远程国际航线原则上合理有序向北上中。
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两大机场仍无法满足需求,扩容成为必然选择。浦东机场虽然不断扩建,但高峰期起降容量接近饱和,且受限于市域空间、空域资源,只能向外拓展。
随着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成为主流,在都市圈内合理分工布局成为共识。不只是上海第三机场放在江苏南通市,广州第二机场也选址佛山肇庆交界,深圳第二机场也设在惠州。
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上海获得独一无二的中心地位,官方文件明确指出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因此,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上海自然要担纲引领。
上海第三机场选址一度引来江浙多座城市竞逐,苏州、南通、嘉兴均积极参与。最终,南通胜出,苏州的“机场梦”再次搁浅。
一方面,南通空域资源相对充足,且是连接上海与苏北的重要节点,以此为跳板,可扩大沪上对长三角的影响力。南通与上海仅隔长江口,新机场选址距离浦东、虹桥机场均约100公里,距离适中,既能承接资源,又避免竞争。
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成员,南通一直以上海“北大门”自居,通过高铁、城轨、市铁等无缝对接上海两大机场,并打通苏州、盐城、泰州等地区。
另一方面,苏州未能获得选址,既受困于空域资源紧张,也存在“离上海太近”的尴尬。江苏发改委曾表示,苏州周边军民用机场密集,空域资源紧张,建设机场存在较大难度,目前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
此外,苏州周边已形成“环苏州机场群”,上海两大机场距离苏州不远,并已有跨市地铁连通。苏锡交界处已有苏南硕放机场,为共用机场。
因此,苏州可直接享受上海的航空资源,加上空域问题,自身建机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长三角正在加快建设机场,目前已有24座机场,随着浙江丽水机场通航,嘉兴南湖机场、安徽亳州机场、安徽蚌埠机场预计也将投运,届时机场总量将增至28座,加上规划中机场,未来将达32座。
长三角共有41座地级市,这意味着80%左右的地级市都将拥有机场。如果考虑到共用机场的情况,没有机场的地市已属少数。
长三角地区共有全国41座千万人次机场中的8席,前十占3席,机场数量与能级均处于高位。
目前,长三角地区尚有9个地市尚未布局机场,包括江苏苏州、镇江、宿迁;浙江绍兴、湖州;安徽马鞍山、淮南、淮北、铜陵。
部分地市因靠近省会,享受机场溢出效应,如镇江、绍兴、马鞍山;部分因经济和人口支撑不足,铁路交通便利,如安徽部分偏远地市。
也有个别城市受限于空域资源和周边机场竞争,即使具备需求也难以落地。机场规划涉及区域布局、空域资源、市场腹地及城市竞争格局,一旦错过,便难再赶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