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发可溶解固态电解质 助力电动车电池回收

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成功研发新型固态电解质,该材料在浸入有机溶剂后数分钟内即可溶解,有助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快速拆解与回收。

这项技术旨在应对电动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电子废弃物问题。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自组装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其核心特性是在有机溶剂中迅速分解,从而实现电池整体的拆解与回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化学》期刊。

该电解质由化学结构类似凯夫拉的分子组成,遇水后会自行组装成数百万条坚固且能导离子的纳米带。研究人员通过热压工艺将其制成固态材料,并作为连接层用于固定电池的正负极。

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只需将其整体浸入有机溶剂中,电解质便会在数分钟内溶解,电池随之分解,各部件可轻松回收利用。论文第一作者 Yukio Cho 将其比喻为“就像棉花糖在水中融化”。

Cho 表示,电池行业以往通常优先开发高性能材料,再考虑回收难题。而MIT团队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选择易回收的材料,并从源头引入可回收性。

尽管研究团队已使用这种新型电解质制造出可运行的固态电池,但当前性能尚无法达到商业电池的“黄金标准”。不过,研究人员相信该方法有助于推动电池循环经济,减少对新开采矿物的依赖,并降低电子废弃物的环境负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