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学工程师受史前编篮工艺启发,发现编织材料在反复强力压缩后能够恢复原状,而同一材料的连续薄片则会永久变形。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Physical Review Research》,其中用于组装编织角件的模块化平台适用于任何对弹性和刚度有要求的应用,包括软体机器人、汽车部件和建筑构件。
论文第一作者、密歇根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生Guowei Wayne Tu表示,研究团队通过聚酯薄膜带组装出三维超材料结构,展现出高刚度与高回弹性。
一个四足编织机器人原型能够承受自身25倍的重量,并在超载后恢复原状继续行走。
密歇根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副教授Evgueni Filipov指出,该材料具备潜在机械优势,可用于提升机器人安全性。
研究团队认为,基于角形模块可设计复杂几何结构系统,未来可能集成活性电子材料以实现环境感知与形状变化功能。
此外,研究人员已提出一种编织外骨骼概念设计,可在人体不同部位提供可调节硬度与减震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