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金蝶国际市值突破504亿港元(约461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越用友网络(454.8亿元人民币),引发业界关注。这一事件被视作两家公司竞争格局的转折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蝶与用友长达三十余年的竞争如何塑造了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产业。
两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持续驱动着彼此演进,并挤压了外资品牌在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生存空间,保障了大量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进步和商业数据安全。这种自主可控的发展在中国科技领域并不常见。
如今,金蝶与用友再次站在AI化与全球化的关键节点上,竞争格局进一步拓展。
对立统一
金蝶与用友的竞争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两家公司从财务软件起步,一路缠斗至ERP、云服务时代,至今难分胜负。
在资本市场上,双方的上市时间也形成较劲态势。2001年2月,金蝶国际登陆港交所创业板;三个月后,用友网络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用友网络营收为35.8亿元,其中大型企业客户业务收入23.18亿元,累计签约一级央企46家,服务中国500强客户382家,占比达76.4%。同期,金蝶营收约为31.92亿元,其中金蝶云·星瀚和金蝶云·苍穹合计实现收入约8.45亿元。
金蝶在中小企业、标准化产品等领域持续保持优势,两者形成错位竞争格局。
两家企业创始人经历相似,均从财务软件起步,并在资本积累后转向ERP布局。在两家公司的带动下,中国ERP软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9.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05.3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45.3亿元。
艰难转型
2012年起,金蝶与用友齐齐开始云转型。2014年,金蝶创始人徐少春上演“破釜沉舟”式转型,亲手砸掉客户服务器。
云服务兴起源于其灵活的订阅模式,企业无需购买昂贵硬件,也无需雇用专业运维人员,降低了中小企业成本。
金蝶国际云服务收入比重从不足四成飙升至超过八成,用友网络也从两成多激增至超过七成。
然而,转型也带来了财务压力。金蝶自2020年起已连续亏损四年,2025年上半年再亏9773.8万元,近五年半累计亏损超14亿元。用友2024年亏损超20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9.45亿元,两年半亏损近40亿元。
这源于云服务收入分摊机制,短期收入承压。同时,研发与销售费用不降反增。2024年,用友研发投入21.22亿元,销售费用26.22亿元;金蝶研发投入15.14亿元,销售费用21.85亿元。
续费率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的关键指标。2025年上半年,用友大型企业客户续费率为95.4%,中型企业客户为94%;金蝶大型企业云订阅净金额续费率为108%,中型企业客户为94%。
AI+出海
2025年,金蝶与用友相继启动AI转型战略。金蝶宣布全面转型为“企业管理AI公司”,推出“苍穹AI Agent平台2.0”及多款AI产品,AI合同金额累计超1.5亿元,AI助手活跃用户数达17万家。
用友签约了鞍山钢铁、佰工钢铁、港华集团、中油燃气等首批AI客户,与中国中化、巴斯夫(中国)、柳工机械、吉祥航空、清华大学等合作的AI项目上线。
两家公司同步布局出海业务。用友“全球化2.0”战略加快实施,深耕亚太并拓展美洲、欧洲及中东市场,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9%,签约金额增长42.5%。
金蝶重点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2025年2月设立金蝶卡塔尔公司,签约259家中企出海和海外本土企业。
写在最后
在中国企业管理软件行业中,金蝶与用友的竞争始终处于良性状态。尽管彼此激烈缠斗,但始终共同抵御海外软件巨头,保障中国企业的数据安全。
这种竞争模式避免了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也未导致全行业亏损。相反,两家公司共同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具备了全球拓展的能力。
未来,金蝶与用友的竞争格局仍将延续,但在AI化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场竞争将更具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