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

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我国将开展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成为中国继美国后第二个进行此类实战验证的国家。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唐正宏表示,该任务核心目的是测试通过动能撞击偏转潜在威胁小行星的技术可行性,为未来行星防御做准备。

历史上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曾造成重大破坏。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表明,即便小行星在高空爆炸,若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发现约2200颗近地小行星被视为有潜在威胁。

动能撞击是目前最成熟、最可行的防御方案之一。真实撞击能获得理论计算和地面模拟无法提供的数据,尤其是小行星结构、密度对撞击效果的影响。

我国任务正式名称为“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发射组合航天器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随后近距离观测评估效果。

该任务中,母船携带撞击器,在接近目标时释放撞击器,以约每秒6.5公里速度撞向小行星。母船随后变轨,从安全距离记录撞击过程并测量轨道变化。

撞击不会产生威胁地球的碎片,因小行星距离地球数千万公里,其碎片主要受太阳引力影响。

此前美国NASA的DART任务已进行类似尝试,撞击目标为双小行星系统。中国任务将直接测量小行星绕太阳公转轨道变化,由主航天器携带多个载荷进行精细观测,有望获取更详尽数据。

任务最大价值在于获取小行星防御核心数据,特别是测量撞击带来的“动量”及“β值”(动量传递系数),为未来真实偏转任务提供关键参数。

该任务还将通过撞击坑、喷出物等信息反推小行星结构,提升深空探测技术,包括自主导航、高速通信、航天器智能管理等。

此外,任务有助于研究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并为未来小行星采样返回、小行星采矿任务积累经验。

唐正宏强调,该任务是以保卫地球为目标、兼具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的深空探测项目,将在联合国相关框架下推进,研究成果将与全球共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