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市新建高铁站缓解枢纽压力

郑州、南京、深圳、上海、苏州、西安、重庆等地正在新建或扩建高铁站,以缓解现有枢纽的客流压力。

郑州市发布的《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明确提到,将加快建设郑州南站,改造郑州站、优化航空港站、升级郑州西站,并谋划新建东部新城站、大关庄站、岗李站,形成“五主多辅”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其中,东部新城站将作为“五主”之一,承担沪银高铁、京广超铁等线路的始发终到功能,预计可分流郑州东站30%以上的东向客流。该站选址中牟绿博组团核心区,紧邻郑开同城化战略的中心地带,建成后将成为郑州至长三角、胶东半岛的主要门户枢纽。

南京正在建设南京北站,规模达16台30线,预计2026年建成。建成后将承担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等线路的始发终到功能,预计可分流南京南站30%以上的北向客流。

深圳正在建设西丽高铁站,规模为13台25线,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最大的高铁站。建成后将承担深茂铁路、深珠城际等线路的始发终到功能,预计可分流深圳北站30%以上的过境客流。

上海正在建设上海东站,预计2027年完工,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市内仅次于虹桥的第二大高铁站。该站将承担沪苏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等线路的始发终到功能,预计可分流虹桥枢纽30%以上的东向客流。

苏州正在建设苏州北站,西安正在建设西安东站。重庆东站已于2025年6月投用,规划15台29线。

新建高铁站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客流量过大,需要新的高铁站分流减负;二是高铁运营线路越来越长,高铁站数量随之增多;三是打造新的增长极。

郑州东站2024年暑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达18.5万人次,国庆单日客流突破45.2万人次。随着沪银高铁、京广超铁等新线路规划落地,若继续依赖郑州东站承接东向客流,将加剧枢纽拥堵。

上海虹桥枢纽2024年暑运期间日均到发旅客突破64.7万人次,其中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沪苏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等新线路规划落地,虹桥枢纽的东向客流压力进一步加剧。

南京南站2024年客流达3200万人次,已接近35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随着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等新线路规划落地,若继续依赖南站承接北向、西向客流,将加剧枢纽拥堵。

深圳北站2024年高铁客流达1.16亿人次,总客流突破2.7亿人次,远超44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节假日高峰日高铁发送客流达32.6万人次,进站口常排起长龙。

西安北站2025年春运发送旅客611万人次,暑运日均发送17.7万人次。2024年客流量突破9000万人次,达到9352.8万人次,也是不堪重负。

国家铁路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8500亿元,同比增长11.3%,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推动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

新增高铁里程来源于2024年开通的16条线路。荆荆高铁让湖北荆门迎来高铁时代,补齐湖北“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拼图。南珠高铁南玉段让广西玉林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广西也加入“市市通高铁”行列。

高铁站的建设不仅是为了缓解枢纽压力,也是为了打造新的增长极。例如,郑州东部新城站选址中牟新区,将推动城市空间向东延伸,形成“主城区-东部新城-开封”的连绵发展带。

南京北站选址浦口区老山北麓,通过地铁3、4、15、18号线及宁滁城际S4线实现“5线共站”,构建“5分钟地铁换乘、10分钟快速路集散”的集疏运体系。

通过“双光谷+井字形”换乘设计,旅客从地铁出站至高铁安检口步行距离控制在200米以内,换乘效率较传统枢纽提升40%。该布局将推动城市空间向北拓展20公里,形成“江南主城-江北新区”双中心发展轴。

南京北站紧邻生物医药谷、南京软件园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聚焦“2+1”产业体系。预计带动江北新区GDP增长超千亿元,吸引10万人口集聚。

高铁站建设也需避免盲目建设。过去一些年,很多城市的高铁站建设远离市区,导致部分高铁新城缺乏人气,甚至演变为“鬼城”。

例如,孝感北站距离孝感市区97.2公里,广元青川站距离市区64.8公里。从市中心到遵义南站坐公交需3小时11分钟,南京市区到江宁西站需2小时39分钟。

天门南站、博罗北站、凤台南站、肇庆东站、永城北站、绍兴东站、安庆西站距离市区的公共交通车程都在两个小时以上。

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建成后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原因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包括沈阳西站、广宁寺站、紫金山东站、江浦站、五通站、和乐站、蜀山东站、晋宁东站、阳宗站、亦庄站、乌兰木图站、奈林皋站、丹东西站、花桥站、宝华山站、运粮河站、贾鲁河站、南曹站、孟庄站、九郎山站、芝罘站、周村东站、普安站、鄂州东站、宁波东站、双流西站。

这些高铁站的闲置不仅浪费前期投入,还给城市带来债务压力,也未能实现方便民众出行的初衷。

因此,高铁站建设需因地制宜,合理选址,避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