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报案10分钟接4通电话 数字学者质疑信息泄露

数字学者刘兴亮近日反映,其在向平安保险报案后,10分钟内接到4通电话,怀疑个人信息遭泄露。

第一次通话来自官方客服,记录报案信息后告知等待后续联系。随后,刘兴亮陆续接到4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自称负责理赔立案,刘兴亮加其微信并发送资料时,第二通电话称自己负责定损修车。

在添加第二人微信期间,第三通电话以“不便直说”为由,建议更换私人号码沟通。

该电话人员建议刘兴亮“多修一些剐蹭部位”,并提出可提供代步车或代步金。

添加微信过程中,第四通电话突然打来,声称“除第一人外,其余均为骗子”,并准确报出第一人的姓名。

经核实,官方客服确认仅第一通电话为正规渠道,其余均为诈骗电话。

刘兴亮表示,报案后还接到多个未接来电,难以判断其中是否还有其他诈骗号码。

他调侃称,第四通电话虽为骗子,却“迟到”地提醒了他。

对于信息泄露来源,刘兴亮提出多个疑问。

有人解释称可能是不同业务部门分别联系,但与客服说法不符。

另有观点认为是维修厂广撒网式营销,但如何获取报案信息仍成谜。

保险公司是否与维修厂存在利益关联,也成为关注焦点。

即便未造成财产损失,报案后的修车选择仍可能影响后续保费。

刘兴亮指出,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信息泄露源头来自保险公司。

事实上,保险公司并非首次被指泄露客户信息。

此前,裁判文书网披露,太平洋保险安徽分公司电销负责人杨某曾售卖客户购车数据。

其出售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车架号、保险到期日等敏感内容。

数据单价为0.7元至0.9元不等,买家多为保险公司和汽车服务公司。

买卖个人信息已成为行业潜规则,部分公司甚至默许甚至参与其中。

尽管该行为涉嫌刑事犯罪,实际追责却往往较轻。

目前,买家仅处于取保候审状态。

类似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用户报名考试、填写问卷后即接到营销电话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旦信息落入诈骗分子之手,后果将更为严重。

谁应为信息泄露承担责任,仍无明确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