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食光机布局北京地铁站,低价早餐试水通勤场景

北京国贸地铁站的早高峰,一位白领在黄色柜机前亮码取餐,接过豆浆和包子后消失在人流。

这台柜机属于美团外卖正在加速推广的“食光机”项目。年初还只是零星试点,如今已进入北京近30个地铁站。

在通勤动线上切入早餐,这给餐饮业展示了一种新可能:哪怕是长期被忽视的低客单市场,只要解决动线、效率和信任,同样能跑出新的增长空间。

1、从试点到扩张:1个月扩张至50个点位

“食光机”是美团外卖孵化的一项新业务,口号是“省钱工作餐,一份也能团”。

它的定位非常明确:通过低价、标准化、即时可取的模式,为通勤人群提供品质早餐,解决“上班族早餐难”的长期痛点。

今年初,食光机率先在望京东和国贸地铁站低调试点。随着模式逐渐跑通,过去一个月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截至目前,网点数量接近50个,覆盖约30个核心地铁站。

目前,食光机以餐车和自提柜两种形态嵌入地铁站。消费者既可以通过小程序提前预约,到站凭码自取,也可以现场扫码即时购买,取餐时间为8点至9点半。

对于赶时间的上班族来说,这是把早餐消费嵌入日常动线的一种新解决方案。

2、单品价格2~5元,不到10个sku, 销量直冲万单

从小程序上看,当前早餐时段的主要合作方包括宏状元、田老师红烧肉等知名连锁品牌。

SKU被控制在10个以内,以保持标准化和高周转。品类集中在肉饼、包子、烧麦、鸡蛋、豆浆和粥等高频早餐单品。

价格集中在2至5元之间,贴合“高频刚需、低客单”的早餐市场逻辑。新用户还能享受满5减3的首单优惠,进一步强化性价比优势。

国贸站点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作为首批试点之一,每天可卖出上百份早餐。

宏状元表示,从今年7月开始,陆续开始加入美团食光机项目。目前有6家门店为附近多个点位供餐。

职业餐饮网注意到,小程序上显示,有门店的食光机月订单量已破万。

3、集中供给的新逻辑,重塑早餐生意

与传统外卖的“逐单配送”不同,食光机采用的是集中供给模式。

美团通过预订量和算法预测,提前向合作商家批量下单;商家当日现做并统一打包,再由骑手批量配送到各个站点。

现场工作人员负责分拣、入柜和保温,消费者凭取餐码即时领取,售罄即止。

这种模式重新分配了成本:商家保持产能可控,骑手批量运送提升效率,而小时工负责最后的补位。难点只在于与地铁运营方的协调。

4、不止是早餐,食光机还在试水午餐

食光机并不局限于地铁站,美团也把它搬进了美团所在的办公楼中,尝试在早餐之外切入工作日午餐场景。目前午餐时段有三家供应商供餐。

早餐,本该是打工人最重要的一餐,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首当其冲地被“削减”。

自己做耗时费力,路边摊质量难稳、便利店价格不菲,对于通勤族而言,既要省时、又要放心、又要便宜,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早在2015年前后,有外卖平台试图切入这个稳定却未被有效满足的消费缺口。

顾客需要提前一天定好早餐,外卖员次日守在写字楼门口进行分发,但不久就折戟沉沙,早餐外卖赛道沉寂的玩家也不计其数。

原因是,外卖早餐的便利性并没有显著提升,在时效性上也没有确定性保证,需要在家中或者在办公室等待。20元左右的起送价也不低,一些在幽灵厨房出品的早餐也无法让顾客放心。

因此,食光机可以说是一个很巧妙的解决方案。它并没有试图沿用传统外卖的逐单配送逻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早餐这一刚需场景里开辟出一条新路。

1.动线嵌入:把消费场景直接搬进地铁站、写字楼等通勤必经之地,让早餐购买成为上下班动线中的自然一环,而不是额外负担。

2.效率重构:由商家统一出餐,骑手批量配送,机柜完成分发,把原本碎片化、成本高昂的逐单履约,转化为标准化、可控的集中供给。

3.信任背书:合作方多为知名连锁品牌,不仅能保证出品稳定,也让消费者在品质与食品安全上更有信心。

4.大单品策略:SKU被压缩在少数高频单品——如包子、豆浆、粥、鸡蛋——足以覆盖大部分通勤需求,降低了运营复杂度,同时让消费者快速做出决策。

5.价格锚点下探:价格2–5元的定价精准踩中传统早餐的心理门槛,既符合通勤族对性价比的期待,也让他们愿意为“确定性与便利性”买单。

通过这一系列的重塑与优化,不仅让履约成本更优,还让低客单的早餐生意变得可行。消费者获得了时间上的确定性、选择上的安心感与便利感,商家也在高效供给中看到了新的增长可能。

当前外卖平台的竞争,补贴与价格战依旧是主旋律,平台拼命砸钱,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商家的利润和稳定的价格体系却在一点点被侵蚀。

补贴换来的订单,很大程度上只是存量争夺;另一部分随着补贴退坡,也会逐渐消失。增长数字看似漂亮,却难以沉淀为长期稳定的曲线。

在这样的环境里,商家最迫切的需求不是再打一轮价格战,而是获得真正的增量市场——能带来新客源、能形成高频复购、能维持稳定增长的场景。

事实上,食光机这样的模式,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壁垒,关键在于是否能切入到精准的细分场景。

通勤早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些商家也在早已尝试通过自营餐车、社群预订等方式切入这个市场。

这种探索的价值在于:

1、产能利用率提升:批量提前制作,避免逐单响应的波动,降低厨房闲置与人力浪费。

2、场景覆盖扩大:从门店周边的1.5公里堂食和3公里外卖半径,扩展到通勤必经动线,触达到原本难以覆盖的消费群体。

3、销量扩充与规模效应:单个门店可以辐射多个点位,凭借高频复购与规模覆盖,形成规模效应,摊薄成本,释放利润空间。

当然,这些探索大多仍处在早期阶段。北京的早餐供应本就稀缺,模式能否在其他城市被复制,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餐饮行业要想走出内卷,就必须依靠场景化、精细化的探索。

无论是早餐,还是未来更多可能被重构的细分场景,唯有从中挖掘真实的增量,才能推动行业走向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增长。

“食光机”代表着一种新的场景逻辑。它让消费者重新获得时间上的确定性、选择的安心感与便利感,也让商家在低客单的早餐生意中,看到了效率驱动下的增量可能。

早餐只是序章,更广阔的战场在于:外卖平台能否持续挖掘出更多真实的细分增量市场,并让商家与消费者都从中受益。

餐饮行业需要的,不是短期补贴带来的虚火,而是能够沉淀的长期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