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地产正通过时间换取空间,以缓解债务压力。日前,公司启动对境内债券的二次重组,计划通过现金购回、以物抵债等6种方式减轻偿付负担。
与3年前的债务展期方案不同,此次重组被广泛视为“削债”。包括现金购回在内的多项方案均以折价形式实现兑付,其余方案如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全额留债长展期也较为苛刻。目前该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仍需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
根据公告,此次债务重组是基于企业经营现状作出的决策。公司为债券持有人提供了6种偿付方式,包括现金购回、以物抵债、应收账款信托份额抵债、资产信托份额抵债、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及全额留债长展期。
初步统计显示,前4项方案拟抵债债券本金余额合计不超过139亿元。其中现金购回规模较小,拟分三次折价购回债券,预计总金额不超过6亿元。
以物抵债成为重头戏,每100元剩余面值债券可申报30元的实物资产,拟抵债本金余额合计不超过66亿元。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资产信托份额抵债,每100元债券可申报35元资产信托份额,拟抵债本金余额合计不超过57亿元。
对于债券持有人而言,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和全额留债长展期方案可能更具现实意义。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方案中,公司拟定向增发不超过2亿股股票,用于相关兑付安排。全额留债长展期则将剩余债券本金展期至2035年9月16日,并自2031年3月16日起每半年支付1元本金,利息统一降低至1%。
上述方案如能顺利推进并完成,将缓解公司短期偿债压力,优化债务结构,改善财务状况。但该方案仍需通过全体债券持有人会议。
若方案通过,富力地产的债务兑付周期预计将延长6至10年,避免短期内集中偿付压力。然而,公司仍需依赖房地产市场回暖以恢复自我造血能力。
自2022年债务违约以来,富力地产主要通过资产变现获取现金流。2022年公司出售了位于英国伦敦的两大项目以及富力物业,所得资金用于偿债。
然而,资产出售仅提供一次性资金,无法持续支撑公司发展。受行业深度调整影响,公司销售业务持续低迷。2025年上半年,公司物业发展营业额约为41.65亿元,同比下降60%。交付面积约为46.10万平方米,平均售价约9000元/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8%和23.73%。
同期,公司投资物业租金收入3.13亿元、酒店运营营业额8.2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和70%。受行业持续低迷影响,公司上半年净亏损达40.82亿元,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扩大。
公司现金流持续紧张。截至6月,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含受限制现金)为35.1亿元,同比下降9.07%。非受限资金仅约6.9亿元,难以覆盖975.9亿元的短期借款。
资产负债比率高达408%。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压缩开支,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减少25%至4.53亿元;行政开支下降0.57亿元。截至6月底,公司员工总数为20276人,同比减少3376人。
尽管公司持续降本增效,但仍无法根本缓解资金压力。9月9日,长沙富力万达文华酒店被公开拍卖,回笼资金约5.14亿元。然而,相比千亿级负债规模,这一数额仍显微不足道。
公司仍持有大量土地储备,截至6月,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约4803.70万平方米,其中可售面积约3662.5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西北等地区。这些土地储备构成公司化解债务的重要资产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