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款仅支持eSIM卡的新机型引发市场关注,国内三大运营商表示已具备相关功能,正等待有关部门通知。
尽管eSIM技术已经成熟,但在国内市场推进仍较谨慎。监管层对风险的考量及运营商的利益博弈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国内厂商是否跟进将决定eSIM卡能否真正普及。“一旦量能跑通,eSIM卡很可能会集中出现在中低端机型上。”业内人士分析。
运营商方面表示,用户选择运营商的核心因素仍是信号强度和套餐性价比,eSIM卡预计影响有限。记者在运营商营业厅走访时发现,运营商通过“合约机”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
中国联通作为苹果eSIM卡的“唯一受支持运营商”,在部分门店迎来咨询热度。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仅自有营业厅可办理eSIM卡业务,用户需携带身份证前往办理。
中国联通方面表示,虽然已具备eSIM手机卡所需的技术,但需等待有关部门通知才能正式开放办理。部分细节如“一台手机可写入几张虚拟卡”“虚拟卡是否也与实体卡一样是强实名”等仍待明确。
虚拟卡与实体卡功能一致,只是存在方式不同。工作人员表示,所有业务如手机套餐等均无区别,仅由实体卡变为虚拟卡写入手机。
eSIM技术最早由苹果提出,并率先应用于手表、平板等智能终端。eSIM卡可实现设备减薄,为内部元器件腾挪空间,并提升防水防尘性能。2022年美版iPhone14系列取消实体卡槽,成为无卡化里程碑。
目前,国内尚未有可直接使用eSIM卡的手机产品。iPhone Air的发布被视为推动eSIM普及的契机,尽管发售延期,苹果表示正等待在中国推出的最终批复。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iPhone Air在国内或成“鸡肋”产品。其配置有所缩减,如影像和续航,而同配置iPhone 17价格更低,且可享受“国补”政策,吸引力更强。
苹果新机型的带动力度尚不确定,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态度或更为关键。华为、OPPO、vivo、小米等厂商中,OPPO表示预计今年底将推出首批支持eSIM卡的手机。
vivo此前已推出多款eSIM手机,但未回应后续计划。华为、小米等厂商暂未给出有效回复。
回顾国内eSIM发展历程,2023年7月高通、中国联通、GSMA联合发布“5G+eSIM计算终端产业合作计划”,多家厂商加入。但不久后三大运营商暂停受理eSIM卡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办理。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eSIM卡降低了用户对运营商的黏性,影响其主导权,导致运营商推动力不足。同时,eSIM卡早期存在安全隐患,如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
有观点认为,苹果开eSIM卡先河或将加剧运营商竞争,甚至重塑国内格局。但付亮认为,国内通信服务体系已较完善,eSIM卡不会显著影响用户选择。
影响用户选择运营商的主要因素仍是信号强度和套餐性价比。即便使用eSIM卡,运营商仍可通过合约绑定用户。记者在营业厅咨询时,工作人员即推荐了“合约机”方案。
合约机要求用户购买固定套餐,月资费在200元以上并配有宽带,可享受购机折扣优惠,但固定期限内不可更换套餐。
至于“携号转网”,付亮指出,eSIM卡并未解决运营商放行和接入问题,且电话号码能否转网仍存疑问。即便可行,具体实施时间仍不确定。
在安全性方面,付亮强调国内eSIM卡需符合现有实名制等规范,确保安全可控。“要尽量保证安全,而且最开始的时候这种保护要比较慎重。”
关于未来发展方向,付亮认为eSIM卡可在解决轻薄化问题上发挥潜力,未来或集中搭载于中低端机型,做“走量”的产品。“eSIM卡不是为了解决高端的问题,是为了解决使用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