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之间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围绕这一热点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相继发表文章,深入探讨预制菜的定义、公众认知、行业发展及监管方向。
人民微评指出,预制菜话题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因其涉及日常餐饮,更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及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围绕预制菜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如何明确其标准定义,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保障餐饮品质。文章强调,预制菜的发展应走向理性与建设性,通过治理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规范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与选择。
新华社指出,公众关注的核心在于知情权和餐饮质量。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只要信息透明、标准统一、监管到位,预制菜完全可以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其“预制”处理方式在餐饮行业中早已有之,如腌制、卤制等工艺。现代包装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现场烹饪,预制菜具有明显优势。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化名)表示,预制菜可显著提升餐饮企业效率,尤其在快餐场景中,能够实现高性价比和快速出餐。
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安全与营养问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营养更完整,但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同样可满足人体需求。
然而,预制菜仍面临多重争议。一是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保障不足,影响公众对预制菜的整体认知;二是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缺乏信任;三是部分商家隐瞒使用预制菜,却按现炒菜品收费,侵犯消费者权益。
通知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专家指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方向。
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制定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为预制菜的生产、运输、处理等提供规范依据。同时鼓励企业在保鲜、干燥等技术方面突破,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法律人士指出,应推动餐饮企业建立预制菜告知制度,鼓励在用餐区域显著位置进行标注,并通过网站、App等渠道提供查询服务,确保消费者知情。
同时,应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维权渠道,鼓励对涉嫌侵权行为积极举报。对于查实存在虚假宣传的企业,应依法督促整改并给予相应处罚。
近年来,湖南、山东等地已出台多项措施推动预制菜高质量发展。湖南提出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培育产业品牌、建设原料基地等路径;山东则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
央视新闻指出,根据六部门通知,以下食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等主食产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经加热或熟制即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凉拌菜。
通知明确,预制菜必须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其定义强调“预加工”而非“即食”。同时,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符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的期待,也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监管部门要求预制菜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原料质量控制和添加剂管理。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修订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许可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通知要求餐饮企业推广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确保消费者知情选择。
综上,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需以标准化、透明化和创新为基础,确保食品安全,赢得公众信任,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