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卫星互联网入场券”。9月9日,中国联通营业厅随即上线“联通卫星”业务,实现无缝衔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联通的前身便参与建设我国最早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如今,其已形成覆盖数据、语音、视频、互联网等全业务保障能力。中国联通拥有运营商中唯一的自有高通量信关站,可提供7*24小时连续通信服务。近年来,其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包括护卫神舟13返航、南极科考通信覆盖、抗击“杜苏芮”抢险救灾等。
2017年,中国联通与航美在线、海特凯融成立合资公司“联通航美”,致力于推进机载Wi-Fi市场化。联通航美作为联通集团旗下专业子公司,推出沃星海、沃星陆、沃星空、沃星图四大卫星系列产品,为全球客户提供天地海一体卫星服务。
尽管拥有技术积累,但联通航美整体营收在专业公司中并不突出。其客户结构以B端为主,聚焦特殊场景与应急通信。航空互联网业务因多种原因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
2023年华为Mate 60“捅破天”发布后,中国电信的天通用户数量增长10倍,营收同步提升,品牌美誉度增强。这一成功案例为中国联通提供了启示。中国联通早前向监管部门提出共建共享天通的申请,历经波折后终于获批,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
中国联通的卫星业务现阶段可提供紧急通信服务。目前天津、山西、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广东、海南用户可订购该业务。开通功能包每月支付10元,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
受限于协议制式、卫星轨道、卫星数量等因素,天通业务仍存在覆盖能力和终端支持门槛等方面的局限性。但其将用户生态从十万级提升至千万级,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中国电信用户渗透率情况,中国联通发展200-300万用户具备可行性,结合车联网等新形态,预计可带来数亿元收入。但天通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重点在于NTN(非地面网络)布局。
中国联通早已开展NR NTN相关研究,并率先完成在轨技术试验。2023年9月,中国联通研究院完成NR NTN低轨卫星实验室业务验证,成功实现端到端卫星语音通话、可视电话等业务测试。2024年2月,完成运营商主导的首个NR NTN终端直连低轨卫星在轨试验,下行峰值速率达11Mbps。
今年2月,中国联通在北京亦庄完成国内首个基于吉利星座的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验证了“车载终端—在轨卫星—业务平台”全链路双向通信能力。8月下旬,联通星系01星-04星四颗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01-03星为低轨物联通信卫星,04星具备先进窄带物联通信能力。
电信运营商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其一,多年维护超百万个地面基站的经验,在网络优化、信号调度、故障排查等方面能力突出;其二,拥有覆盖全国的营业厅和客服团队,可为用户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其三,深耕各行业多年,具备生态整合能力,能推动卫星技术在应急、海事、交通等领域的落地。
中国星网、上海垣信等专业卫星企业虽已布局星座建设,但电信运营商并非竞争者,而是互补者。随着多方参与,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将形成“适度竞争、良性互动”的格局,通信覆盖将更加完善,最终实现“天地一体化”通信服务惠及更多人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