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paceX宣布将以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无线频谱,包括AWS-4(2GHz)与H频段,计划将其用于星链(Starlink)卫星网络。马斯克在采访中表示,要把Starlink打造成全球移动运营商。
马斯克暗示,用户将来可以不再依赖传统运营商,而是通过Starlink终端和账号实现网络接入,实现真正的“全球漫游”。此次收购频谱,将使星链摆脱对地面运营商的依赖,构建独立的服务闭环。
作为商业航天的开创者,SpaceX率先实现单季盈利,估值超过4000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星链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700万;其主要增量市场为手机直连卫星(D2D)。但此前由于缺乏专属频率,星链的D2D相关服务只能通过与T-Mobile等地面运营商合作,借助对方的IMT地面频谱开展基础服务。
马斯克公开表示,新频谱将让星链卫星直接向手机提供高带宽连接,未来即使用户身处偏远地区,也能流畅使用视频类应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两年左右的准备周期:一方面要联合手机厂商改造芯片,适配新频率;另一方面要建造支持该频谱的卫星。
马斯克在谈及与移动运营商的关系时称,“我们不会让其他运营商破产,他们仍会存在,因为他们拥有大量频谱。”当被问及是否可能收购运营商以获取更多频谱时,他以开玩笑的口吻称“并非不可能”。
资深业内专家、FZIoT福联科技创始人耿炎认为,MNO(T-Mobile、AT&T、Verizon等)对Starlink的吸引力在于它们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现成的渠道。但随着Starlink拥有MSS频谱、独立终端和账号体系,MNO正逐步沦为Starlink的分销商。
星链的核心战略是摆脱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构建独立的服务闭环。过去依赖运营商时,它需分享收益、受制于渠道规则;如今掌握核心资源后,可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甚至有望成为独立的全球通信服务提供商。
星链的底气来自认知、性能与成本。认知方面,星链提倡的手机直连卫星模式已经得到普通认同。性能方面,目前星链已在轨8400颗卫星,计划扩容至4.2万颗;截至2025年9月,星链卫星系统中支持手机直连功能的卫星数量为570颗;第三代“星链”卫星将可为地面用户提供每秒超过1TB的下行链路容量(> 1000Gbps)和超过200Gbps的上行链路容量,网络延迟低于20毫秒。
成本方面,摩根大通发布的研报指出,随着低轨道卫星互联网供应商技术迭代,未来网络容量有望增100倍,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或使边际带宽成本降90%。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运营商铺设地面基站成本高、收益低,长期存在信号空白;而星链借助卫星可轻松覆盖这些区域,且随着成本下降,其服务价格正逐步与运营商持平。
星链正在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逐步完成对于地面运营商的“替代”。同样的故事在国内是否会重演?
行业资深专家、老鹰漫谈坛主谢鹰认为,“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方面在欧美市场,频率资源分配更多遵循商业逻辑。国内的频谱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分配与使用需服务于整体通信布局,而非单纯依赖市场交易。”
谢鹰指出,未来通信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从“覆盖”转向“服务与创新”。很多人可能认为电信运营商不懂卫星,普通用户更不懂卫星。但最终专业人士提供的是专业能力,而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和服务的落地。
例如,中国XW的相关团队约5000人,中国卫通的团队不足1000人;而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从事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人员总量已超百万,二者不在同一数量级。这种人员结构差异,决定了国内卫星通信的发展需依托运营商的整合能力,单纯的覆盖技术优势远远不够。
他进一步解释,“未来行业将逐步走向‘网业协同’。过去运营商的‘网络好则业务好’,就一定能获得用户,但现在已经不同,需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创新。未来的卫星通信,三大运营商不会在覆盖上去竞争,因为三大运营商都会进入卫星赛道,将会在服务、创新方面去PK。”
170亿频谱收购,让星链成为通信行业的“搅局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移动运营商将被颠覆。从国内外市场的差异来看,欧美市场可能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而国内市场更倾向于“协同一体发展”。
对运营商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应对星链的技术冲击,而在于能否快速转型,从“依赖网络优势”转向“依靠服务创新”。未来的通信行业,不会是“卫星企业独大”或“运营商固守阵地”,而是在“天地一体化”中找到新平衡。
星链的出现,倒逼运营商加速创新;运营商的参与,推动卫星通信实现规模化。最终,无论是“星链”还是运营商,只有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才能在新格局中立足。对于国内来说,依托战略布局与协同优势,有望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发展之路,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