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量子科技前沿创新论坛于9月16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融合量通智 共启新未来”。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中国移动“无极一号”量子计算装置,并在北京市指导下成立“量智融合创新联合体”,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量子科技合作生态,加速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创新。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发表题为《量通智融合创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的演讲。她指出,量子计算正从技术突破期迈向加速发展期,2025年超导、离子阱等主流路线稳步前进,拓扑量子等新路线取得进展,但技术路径尚未收敛。全球头部资源聚集效应增强,英伟达入局及投融资活跃推动产业化进程。
据全球量子企业路线图,2030年主流技术路线有望实现千级至万级物理量子比特、上百级逻辑量子比特规模,逻辑错误率降至10^(-5)~10^(-6),满足特定领域通用量子计算应用需求。
黄宇红强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强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6G等领域的协同创新。6G作为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覆盖的新一代网络,面临计算复杂度激增和能耗压力,量子计算赋能6G网络(Q4Net)和人工智能赋能量子计算(AI4Q)成为当前重点探索方向。
中国移动落实国家量子科技战略,承担国家级科创任务,统筹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构建技术、人才、生态与资本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以“装置为基础,以软强硬、以云带量、以用促研”为核心策略,攻关核心技术,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
“装置为基”方面,中国移动已建成系列量子计算科学装置,“无极一号”离子阱装置支持100量子比特操控,单/双门最优保真度达99.97%和99.5%,支撑全栈研发。
“以软强硬”方面,通过优化关键部件性能、降低噪声、攻关量子纠错提升单机计算能力;通过多机互联突破物理扩展限制,离子阱多阱互联依赖离子-光子纠缠态制备与量子态分发,光纤传输为商业化可行路径;AI技术赋能软硬件研发,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以云带量”方面,中国移动打造“五岳纪元”量子计算云平台,已并网4种技术路线量子计算机,总规模达1310量子比特,实现通、智、超、量四算融合调度,成为首个入驻科技部国家超算互联网的量子云平台。
“以用促研”方面,结合含噪中等规模(NISQ)量子计算机能力,深挖变分量子、量子退火算法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验证表明量子计算可提升非实时高算力任务性能,实际增益仍需优化。储备通用算法如量子神经网络模型,预期解决复杂信号处理、大规模优化等难题,未来推广至行业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量子计算有望推动分子结构优化从试错转向理论预测,形成“应用牵引技术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的闭环。
在生态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发挥央企资源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加速量子软硬件、算法与应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黄宇红表示,量通智深度融合需硬件为根基、软件为中枢、算法为灵魂。当前技术路线多样、计算能力不一、需求差异大,须从理论、工程、应用多维度突破瓶颈。
中国移动将实施量子计算装置开放计划、量智融合创新联合体共建计划、量通智融合应用赋能计划,携手合作伙伴共建创新生态,共推科研攻关与产业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