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厦门姑娘雪旺手机里存了上百张不同城市菜市场的照片。她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必先打卡当地菜市场。今年以来,她已走过十几个城市的菜市场,感受饮食文化的渐变与流转。
像雪旺一样的年轻游客不在少数。“market walk”正成为“city walk”之后的旅游新趋势。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攀升,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成员超16万人,小红书“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浏览量超1.16亿。
博主“果壳里的麦田”走过30多个菜市场,印象最深的是云南孟连的边境集市。摊贩用芭蕉叶铺地售卖自家食材,背竹篓赶集,交易方式朴素原生态。内蒙古大兴安岭浆果成熟季,菜场里红桶装满蓝莓、野果和松果,蔬菜成捆售卖,风格粗犷。
雪旺的菜市场情结始于厦门第八市场。那里有最新鲜的鱼货和方言叫卖声,还有副食品区的小食摊,构成完整的文化体验空间。从面线糊到锅边糊,她在菜市场中直观感受到物产、物价与生活习俗的差异。
北京游客慧慧在南宁菜市场看到南瓜花、梗、叶分售,摊主会询问烹饪方式并指导做法,甚至帮忙改刀。这种细致服务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本真。即便不购物,漫步其中也令人舒适。
“95后”西柚认为菜市场有“20分钟效应”,五颜六色的蔬果和各地叫卖声具有治愈感。她旅游时优先选择靠近菜市场的住宿地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吴丽云指出,游客逛菜市场是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外延拓展的体现,反映游客从景点打卡转向沉浸式体验本地生活。菜市场作为城市日常场景,承载本地生活方式,具备长期吸引力。
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暑期日均客流超6万人次,近半为外地游客。节假日高峰期人流量可达10万。该市场评价数近7000条,被网友称为“来昆明必打卡景点”。
多地菜市场推进标准化、智慧化改造。杭州文二菜市升级后面积超6000平方米,分区清晰,A馆主营蔬果熟食,B馆聚焦生鲜肉类,沿街嵌入小吃、咖啡馆、修理铺等多元业态,形成“菜场+”模式,营收较改造前增长86%。
麦田观察到,年轻人推动菜场“审美升级”,注重在地特色与拍照出片感,但核心仍在于烟火气。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新增高端文创品类,商户组合兼顾传统老店与网红新锐,成为游客体验云南风物的窗口。
部分游客担忧菜市场“网红化”后失去本真。雪旺提到,一些市场现杀餐厅和小吃店增多,生鲜产品减少,削弱了原有功能。吴丽云建议,文旅部门应保持菜市场原生属性,避免强行改造。可在外部区域设置打卡点,满足游客需求同时保障本地经营秩序,实现双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