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错位加剧

据工信部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领域专业人才缺口将达103万。脉脉高聘发布的《智驾和机器人领域人才洞察》显示,2025年1-5月,智驾和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岗位紧缺,仿真应用工程师供需比仅为0.58,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算法、AIGC算法、自动驾驶算法等岗位供需比均低于0.8。

汽车产业正经历从“机械硬件主导”向“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传统机械类人才需求下降,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催生复合型技能需求。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需掌握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汽车动力学及传感器技术,传统培养体系难以满足。

上海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丕毅指出,行业持续迭代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长期存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发展使信息化、编程、网络等能力成为人才培养新重点,传统汽修技能重要性弱化。

岗位更新速度加快,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智驾和机器人领域新发岗位量增长28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透露,2024至2025年初,其辅助驾驶团队核心人员平均收到超20个猎头电话。

产业技术路线未定型是供需错位的诱因。动力电池技术中磷酸铁锂、三元锂与固态电池并行发展,智能驾驶感知方案持续优化,岗位需求动态变化。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实际成果有限。

传统“学校理论+企业实习”模式已显僵化,课程更新周期长于产业技能迭代周期,师资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李丕毅介绍,其团队历经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到产业学院三次迭代:订单班实现校企标准对接;现代学徒制推进工学交替;产业学院服务全行业人才匹配。

多所职业院校设立“产业顾问委员会”,引入车企专家参与课程设计。AI技术被深度融入教学,部分院校将AI通识课设为汽车类专业必修,并引入真实AI项目供学生实践。

李丕毅强调,需打通校企合作审批、经费与激励机制,推动“产业提需求、院校育人才、企业用人才”闭环。职教出海应以企业海外布局为前提,避免盲目输出。

产业“内卷”推动产教融合加速,院校竞争倒逼教育质量提升。李丕毅认为,未来汽车人才需具备两大核心能力:AI工具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企业普遍将职业素养列为招聘首要标准,技能可后天培养,素养缺失则难以弥补。

人才供需错位短期内难以根除,但通过培养模式动态调整、AI技术赋能、政策机制突破及个人能力构建,有望显著提升匹配度,支撑汽车产业智能电动化转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