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17日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确立安全规范。
2025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达62.58%。
当前不同车企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存在差异,部分企业宣传中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增加交通安全风险。
新标准填补了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基线空白,将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技术依据。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对应L2级自动驾驶,可执行车速控制、车道保持等操作,但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不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标准从研发、生产到使用运行阶段提出全流程安全要求:研发阶段强调安全风险前置设计;生产阶段保障一致性与可追溯性;使用阶段实现运行状态动态监测与上报。
标准构建涵盖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典型交通环境的测试场景,并增加对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临时障碍物、侧翻车辆等目标的探测与响应能力测试。
系统需在每次上电或点火后确认驾驶员已完成使用培训,并具备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功能,激活期间若检测到驾驶员脱离,应发出提示或报警。
专家表示,标准在与国际法规协调兼容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技术内容,适应我国复杂道路交通环境。
消费者可通过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了解系统能力、局限性、正确使用方式及驾驶员责任,避免误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指出,标准出台将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链聚焦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意见加快标准发布、实施与监督,确保安全要求落地,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公众出行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