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顿万豪等酒店缩减行政酒廊

酒店降本增效,正逐步取消行政酒廊。近期希尔顿集团允许部分逸林酒店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行政酒廊,虽未正式官宣,但多家酒店已收到“行政酒廊优化通知”。此举并非强制命令,而是运营建议,要求酒店在取消后提供替代方案,如在大堂吧或餐厅限时提供下午茶和Happy Hour,以满足高卡会员需求。

行政酒廊并非逸林品牌的全球标配,其配置取决于物业条件与业主评估。近年来国内新开的郑州东区、四川广安等地逸林酒店即便设计含酒廊也未开放;北京东三环逸林开业即无酒廊、泳池与浴缸,被称为“三无酒店”。

未来逸林品牌将采取缓配、慢配、优配策略,依据运营成熟度与准备情况科学配置酒廊,强调精准化、有节奏地推进。这一趋势反映中高端品牌对酒廊定位的调整。

不止希尔顿,万豪集团自2025年3月起亦有多家万怡酒店永久关闭行政酒廊,且不设替代服务。杭州钱江新城万怡明确宣布“永久关闭,不补位”,新昌、成都、天津等地门店相继跟进缩减措施。

洲际集团则推广英迪格和VoCo等不将酒廊作为标配的品牌。行业整体呈现“瘦身”趋势,行政酒廊成为首批削减项目。社交媒体反馈显示,用户对此变动反应平静,甚至感到如释重负。

行政酒廊由希尔顿于1954年首创,最初为芝加哥希尔顿19楼行政层,专供高端商务客使用,1980年代末进入中国时功能限于办公、休息与简餐。在中国市场逐渐演变为中高端酒店标配,形成“无酒廊不高端”的认知。

然而逸林与万怡在国际体系中本属选配型品牌,酒廊属于非强制配置。十年前国内酒店密集增设酒廊,源于市场竞争激烈,通过提升配置吸引客户、提高复购率,酒廊成为溢价工具。

当前经济环境下,酒店转向务实经营,行政酒廊因高投入、低回报被优先淘汰。按国际标准,酒廊日均运营16小时,需至少2.5名员工轮班,用餐时段还需抽调其他部门人力,而行政楼层出租率常低于普通客房,收益难以覆盖成本。

会员体系泛滥加剧运营压力,“白金挑战”“8晚升钻”“信用卡保级”及OTA团购房券导致高卡会员数量激增,Happy Hour时段拥挤如食堂,尊享体验名存实亡。

中外消费习惯差异亦影响酒廊使用效率。欧美市场注重商务社交功能,而国内宾客倾向正餐外出就餐,对酒廊提供的点心与饮品接受度较低。

酒店业不再维持“假装高端”的模式,转而追求盈利真实性。行政酒廊被视为纯福利性支出,缺乏持续运营动力。外资集团同步调整策略:部分硬件优越的逸林升级为希尔顿品牌,如成都百悦与苏州吴中店;洲际提高准入门槛,仅向年度固定房晚达标者开放,其余取消酒廊的门店改送餐券、免费早餐或会议室使用权。

行业分层趋势显现,行政酒廊或将仅保留于丽思卡尔顿等顶级品牌,中高端酒店逐步退出该配置。此变化并非服务退步,而是行业回归商业理性的体现,从“什么都要有”转向“该有什么才给什么”,强调服务的精准匹配与实际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