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舆论战场持续升温,两位网络大V接连发声质疑其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观。
大V马锐拉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指出其小米YU7在经过颠簸路面时,后排左侧门板内部出现类似“小铁珠砸塑料片”的异响,多次维修仅通过贴减震材料处理,问题未根本解决,并发现大量车主存在相同问题。
随后,拥有近50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闫闯转发该内容,宣布已出售自己的小米YU7,并表示“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不是说小米价值观有问题,是说我们价值观不一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闫闯同时提及小米此前多项争议事件:今年3月底,安徽高速发生一起小米SU7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三位女大学生死亡,引发监管部门对智能驾驶行业的强监管;小米SU7 Ultra车主反映花费4.2万元选装的“挖孔碳纤维机盖”仅为装饰,不具备宣传功能;小米YU7所配车机芯片被曝为消费级,与2000元红米手机同款,而售价169元的磁吸纸巾盒却被宣传为“车规级”,引发配置逻辑争议。
此外,有车主反映新提的YU7挡风玻璃残留“测试车”字样痕迹,疑似将测试车辆当作新车交付。
闫闯称,上述事件反映出小米在应对问题的优先级排序上与其个人认知产生根本分歧,最终导致决裂。
舆论对此反应两极,部分网友支持闫闯“敢说真话”,认为其代表了消费者真实诉求;也有声音质疑其动机,猜测或因未获商业合作而公开批评,甚至推测存在“友商”推动的“黑公关”行为。
此前有媒体报道,蔚来、极氪等品牌经销商推出“转购补偿”政策,报销小米YU7车主5000元锁单定金,意图争夺潜在客户。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任何针对小米的负面信息都可能被放大传播。尽管小米SU7和YU7车型市场表现强劲,但频繁的舆论风波反映出品牌在质量管控、信息披露及用户沟通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雷军和小米长期依赖流量营销获取市场关注,但流量反噬效应也日益显现,负面事件一旦爆发,便迅速演变为大规模舆论压力,使企业处于持续的舆论漩涡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