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被视为安全、高效的储能方案,适用于电动汽车、电子设备及电网电能存储。然而,依赖锂材料的全固态电池面临锂资源稀缺、成本高及环境破坏等问题。钠作为替代元素,具有储量丰富、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势,但现有钠基全固态电池在室温下性能不足,限制其广泛应用。
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教授Y. Shirley Meng指出,未来储能体系不应局限于锂或钠单一路径,而应构建可同时生产锂基与钠基电池的通用制造系统。其研究团队近期提出一种新型钠基电池设计,显著提升钠基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基准。
该设计实现的关键突破在于开发出可在室温及零下温度条件下稳定运行的厚正极结构,使电池在不同温域均保持良好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钠基电池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备可靠的充放电能力与循环稳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Joule》,为推动钠基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