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从云端向终端迁移,终端对AI本地化处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带动硬件加速适配升级。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市场中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
Arm高级副总裁兼终端事业部总经理Chris Bergey近日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正迈入Agent AI的时代,这一系统能够在本地自主感知环境、规划任务并实时响应,而不再依赖持续的云端交互。”他强调,这一转变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也对终端硬件的效率与延迟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大模型发展,AI正在手机、PC、眼镜、机器人、网联车等端侧设备落地,其中智能手机和PC正演变为人们的AI伴侣,深度融入思考、工作与创作过程。谈及机器人应用,Chris Bergey认为其未必会走进每个家庭,但将在工业、制造等特定场景发挥巨大作用。
AI将在未来系统的所有计算单元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CPU、GPU还是NPU,均具备独特优势并快速演进以适配AI需求。Chris Bergey透露,Arm在神经图形(Neural Graphics)技术领域已积累成果,相关技术将体现于2026年推出的移动设备中。
业界对AI本地化运行需求日益强烈,驱动因素包括延迟、隐私和成本等。为此,Arm推出Arm® Lumex计算子系统(CSS),集成搭载第二代可伸缩矩阵扩展(SME2)技术的高性能CPU、GPU及系统IP,提升端侧AI性能。
据悉,vivo即将发布的旗舰手机将落地SME2技术。其计算加速平台VCAP全面支持SME2指令集,可在视觉、语音、文本AI算法处理中实现性能加速。例如,在全局离线翻译场景中,开启SME2硬件可带来额外20%性能提升。支付宝也在vivo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上完成基于Arm SME2技术的大语言模型推理验证。
Chef Bergey表示,端侧算力与内存需求将持续上升,模型将更智能、小型化和便携化。AI将充分利用云端与边缘侧计算资源,行业正处于高度创新周期,该趋势将在未来五年深化。
针对小米推出基于Arm架构的自研玄戒O1芯片,Chris Bergey回应称,自研芯片是泛半导体行业的趋势,苹果、三星均已布局,数据中心和汽车厂商亦寻求定制化芯片,尤其在中国汽车市场。
眼镜被视为最具挑战性的设备形态,因需严格控制重量。可行方案是智能眼镜集成传感器实现基础交互,大量计算由手机处理后再上传云端,未来消费电子或采取混合模式。Arm正通过CPU技术支持此类应用,但在限定功耗下探索最大算力仍具挑战。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0%,预计2025年达数百亿美元。Chris Bergey认为机器人复用自动驾驶与消费电子关键技术,设计与构建方式受其融合影响,未来或成为自然延伸平台,并呈现高度多样性。
对于机器人是否全民普及,他指出不仅取决于技术,还涉及社会层面及其他复杂因素。他以无人机为例,五至七年前曾设想人人拥有,但未实现;然而无人机已在农业等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机器人发展路径相似:未必进入每个家庭,但在工业、制造等特定场景已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AI端侧落地面临算力不足、内存有限等问题。Chris Bergey认为最大挑战之一是芯片开发成本显著上升,根源在于技术复杂度攀升。另一关键挑战是软件层面AI框架快速演进带来的适配压力。Arm正在这两个领域投入大量资源,旨在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这也是其最重视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