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参君发现,“大排档”在商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过去被视为“脏乱差”的街边摊,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商场里的“香饽饽”。
8月份,主打江西景德菜的欧记大排档在北京大悦城开出首店。该品牌被称为赣菜大排档的“顶流”,在江西、上海、深圳等地均为“排队王”,消费者愿排队3小时打卡。其朝阳大悦城门店延续高人气,全透明厨房现炒猛火,装修融合市井烟火与精致感。
欧记大排档营业时间延续至凌晨两点,以“夜宵场景”为核心卖点,满足都市年轻人对“深夜食堂”的需求。同样入驻大悦城的阿大排挡,也是北京首店,以上海本帮面为核心,结合弄堂小吃与现制浇头,厨师现场翻炒鳝丝、腰花等,突出食材新鲜与锅气。
传统大排档依赖街边和社区,靠低价、热闹吸引顾客。随着消费者对环境、安全与社交体验要求提升,品牌开始重构大排档模式:产品突出地方特色与多元组合,空间保留市井氛围的同时提升设计感与舒适度。商场则为其提供稳定人流与聚客场景。
食悦廣冬·潮汕鸡煲·大排档全国约17家门店,其中47%位于商场。品牌融合潮汕烤串、熟腌、广式啫啫煲、煲仔饭、蒸点及梅汁水果,形成差异化。辣不怂·现炒川菜大排档全国约32家门店,90%开在商场,主打“现炒、下饭、上菜快”。
新兴概念型大排档也在快速试水。上海“神更仔·潮汕魂大排档”将潮汕夜宵摊搬入市中心,透明厨房活蟹现捞现炒,辣油泼蟹声响如鞭炮。汕头“鲜物道·现货火锅大排档”主打潮汕海鲜+平价小炒,门店面积500平方米,强调“一站式吃潮汕”,承诺“全店无冻品,发现就免单”。
大排档正从街边巷尾进入购物中心,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漂亮饭”。这一转型体现三大趋势:一是商场与品牌的双向奔赴。品牌借商场提升知名度,尤其通过“首店”效应迅速出圈;商场则借大排档丰富餐饮业态,增强消费活力。
二是经营模式创新,营造品质性价比。部分自助品牌推出“自助+大排档”模式,如姜胖胖、朴大金、金宝饱等,结合烟火气与社交感,吸引年轻群体。福州朱富贵火锅人均约100元,采用“排挡自选海鲜火锅”模式,旗舰店面积近3000㎡,选址交通便利地段,装修亲民,兼顾成本控制与客流保障。
三是品类边界拓宽,大排档成多菜系舞台。除传统海鲜、烧烤外,江西菜、上海本帮菜、泰式、越南菜等纷纷融入大排档场景。潮汕大排档尤为火爆,凭借生腌、砂锅粥、鸡煲、卤味等丰富品类,成为年轻人夜宵社交代名词。
餐饮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既追求烟火气,又重视环境与体验。商场大排档通过霓虹灯、拼桌、开放式档口等元素重塑形象,回应需求。但规模化也带来挑战:预制菜可能削弱锅气,高租金与人工成本影响性价比。
守住“新鲜”与“锅气”底线,保持真实市井感,是大排档在商场持续赢得市场的关键。一旦失真,便可能沦为“形式化的漂亮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