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
今年3月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指出,当前旅游市场存在旺季过于拥挤、淡季游客稀少的问题,学生群体在寒暑假集中出游导致交通与住宿成本上升,错峰出行需求难以满足。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龙良富表示,通过春秋假安排,中小学生可更好地感知季节变化,将其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具有教育意义。
目前,中小学春秋假尚未在多数地区广泛推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业压力较大以及家长和学校在工作安排上的协调难度是主要障碍。浙江舟山一位双职工家长刘女士表示,春秋季假期可能增加家庭看护负担,尤其在孩子作业较多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照管机制会影响实施效果。
浙江杭州自2004年起实施中小学春假试点,时间为每年4月底,今年首次推出春假托管服务。杭州市蒋筑英学校开设春托班,接收60多名学生,并邀请校外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作AI电子绘本。
湖北利川市明确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放春假,并与清明节假期衔接,安排在清明节后两天。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部门协作,组织适合中小学生的活动,缓解家长顾虑。
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在春假后开展“小小园艺师”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体验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本地民俗风情。返校后,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在校园文化长廊展出。
目前,江苏、四川等地教育部门正研究春秋假相关实施方案。各地试点经验表明,春秋假的顺利实施需统筹学生出行需求、家长时间安排及带薪休假制度衔接,依赖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协同推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