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重新引发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该行业用户基数庞大但盈利困难,厂商长期在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间挣扎。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然而,主流产品常因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等附加功能被指“臃肿”。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曾占据市场第一。随着功能叠加,用户抱怨增多。高德则砍掉O2O业务,专注导航服务,坚持简洁策略,手机端日活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十年后,高德亦发生变化。其APP首页显著设置“扫街榜”、“状元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担忧导航时被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2005年,百度进军地图旨在完善搜索生态。2008年李一男推动百度地图全栈自研,掌握底层数据。到2010年上半年,百度地图市场份额超55%,居行业第一。
百度地图依托搜索引擎流量,并专注于工具属性,移动端市场份额在2013年稳定于51%-56%,日活突破千万。
面对庞大用户基数,商业化冲动增强。2012-2013年O2O风口下,百度提出“再造一个百度”目标,重新定义地图为连接线上线下的流量入口。
2013年百度地图内嵌团购功能,与百度糯米整合;2014年上线酒店、电影票、餐厅订座;2015年融合百度钱包、手机百度、直达号等O2O业务,逐步变为功能繁杂的“瑞士军刀”。
功能膨胀导致用户体验下降,界面复杂,用户易受干扰。2014年艾瑞咨询调研显示,65.7%用户仅用于路线规划,O2O功能使用率不足5%。
百度地图的平台化转型为高德提供机会。2013年8月百度宣布导航免费,高德随后跟进。2014年7月俞永福接手高德后决定砍掉非导航业务,专注地图核心功能。
其理由是避免为千分之一用户需求打扰百分之九十九用户。高德发起“101攻坚战”,集中解决导航准确性问题。用户反馈地图“变好用了”。2016年10月,高德日活超越百度。
2021年,滴滴短暂下架使高德聚合打车模式获巨大增长,成为第二大网约车平台。阿里将高德、飞猪、饿了么合并为“生活服务板块”,赋予其本地生活重任。
2023年3月,高德整合口碑业务,阿里所有本地生活到店服务统一接入,基本复刻美团团购模式。尽管功能丰富,高德在本地生活表现未达预期。2024年3月,俞永福卸任阿里本地生活事业群董事长。
2025年6月,阿里调整架构,饿了么、飞猪归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外界担忧高德边缘化之际,其推出“扫街榜”。
高德路径与当年百度相似:由简洁转向复杂。俞永福曾能克制,因高德为追赶者;成为第一后,面临继续做“好用不赚钱”工具或“丰富能赚钱”平台的选择。多数公司倾向后者,尤其高德承载阿里体系任务。
用户选择高德因其专注简洁,优势稀释可能引发信任流失。
三款主流地图首页差异明显:高德提供36个“其他服务”,涵盖打车、酒店、充电桩、门票等,界面最“热闹”;腾讯地图有17个出行相关“生活服务”,相对克制;百度地图提供25个跨领域“其他服务”。
用户核心需求为导航、路况、搜索及必要打车功能,追求快速准确到达。厂商则因“用完即走”特性面临停留时间短、商业化空间有限难题。
百度与高德均在领先后走向功能扩张与商业化。但用户是否真需在地图完成外卖、酒店预订存疑,尤其赶路时更不愿被推荐广告干扰。推荐动机易被质疑出于商业利益而非真实需求。
当前格局中,高德以8.01亿月活领跑,百度地图用户基础庞大。头部产品加速商业化致功能“臃肿”,用户抱怨再起。长期看,坚持简洁路线者或有机会。
腾讯地图走差异化路线:首创Unimap生产模式,推出“你用我赔”计划,强调技术与准确性而非功能堆砌。华为地图等后来者通过纯净体验寻求突破。
百度地图或可借对手扩张之机重新收复失地。研发运营成本需收入支撑,但适度商业化不必偏离工具属性。如Google Maps通过广告与API盈利,同时保持核心导航纯净。
合理延伸是在用户主动搜索时推荐服务,生硬叠加则是在导航回家时推送生活信息。
二十年演变表明,市场格局重塑常由“简洁”颠覆“臃肿”。用户对“好地图”需求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回归工具本质至关重要。30M可解决的需求无需300M。
谁能坚持简洁克制,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化间平衡,谁将赢得青睐。一张更“干净”的地图,才是市场真正缺少的好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