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召回公告,小米汽车宣布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共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根据公告,召回原因为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构成安全隐患。本次召回采用OTA方式进行。
此次召回涉及的车型均为SU7标准版,未包含SU7 Pro和Max版本。据推算,召回范围涵盖上市以来所有该版本车型。召回主要针对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而Pro和Max版本配备的是Xiaomi HAD系统。
在硬件配置上,SU7标准版使用单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为84TOPS;SU7 Pro和Max版本则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总算力达508TOPS,并额外配备了禾赛128线激光雷达。
尽管召回起因为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问题,但具体措施属于软件升级而非物理缺陷修复,因此可通过OTA远程完成。小米汽车表示,本次升级旨在提升辅助驾驶可靠性,优化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使通行更连贯。企业强调用户安全为首要原则,虽无需更换零部件,但仍按召回程序备案管理。
近年来,OTA召回逐渐普及。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其中OTA召回19次,覆盖406.8万辆,同比增长246.8%。
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首次将OTA纳入召回监管体系,要求通过OTA消除缺陷须向监管部门备案,防止企业以“功能优化”名义进行“隐性召回”,规避告知义务和监管责任。
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36万辆,搭载OTA功能的车型占比约23.7%,中高端车型普遍将OTA作为核心配置。但行业存在重功能迭代、轻安全监管现象,部分车企利用OTA隐蔽修复缺陷,损害用户知情权。
2020年的通知确立了OTA召回的“备案制”原则,要求企业在启动升级前提交完整材料。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OTA升级须取得相应许可,实施召回应遵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政策持续完善推动OTA召回规范化。小米此次严格履行备案程序,正是2020年以来监管强化的结果。这既保障了用户安全,也降低了企业升级成本与时间。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推广,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先机,先推出功能再通过OTA逐步完善,带来潜在安全风险。为此,监管部门正加强生产一致性和宣传规范管理。
今年8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起草《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 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须严格执行分类管理。
智能汽车时代,软件成为关键安全要素。传统硬件召回模式难以适应软件高频迭代特性,OTA提供了高效修复路径。这种无需更换硬件的快速响应机制,体现了监管对软件可实现安全的认可,也倒逼车企提升验证能力与用户沟通透明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