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首家‘胖改’店观察:转型阵痛与战略平衡

2025年9月,泉州永辉百捷中央公园店迎来调改开业两个月节点。作为永辉在泉州首家“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店,该店自7月11日焕新开业以来,商品汰换率高达55%,商品结构达到胖东来标准的80%,进口商品占比20%,烘焙熟食等鲜食比例提升至20%。

卖场布局融合“海洋风情”与“国际甄选”,海鲜区汇集帝王蟹与本地赤棕鱼,蔬菜区打造“水八仙矩阵”和“花青素矩阵”,呼应闽南饮食文化。杭州滨江宝龙店则采用“新疆水果+东海海产”双时令爆款组合,强化生鲜竞争力。

食品安全执行“468鲜度原则”:果切超4小时八折、6小时六折、8小时下架,高鲜度商品坚持日清。烘焙区禁用反式脂肪酸,增设透明操作间,实现“视觉+味觉”双重体验。

服务细节全面升级,新增顾客休息区,配备自助药箱、血压仪、微波炉;货架设放大镜,连卷袋区配湿手器,果切区标注甜度建议食用顺序。苏州太仓万达店淘汰5622支单品,淘汰率53%,新增4152支商品,新增率45%。

然而客流持续性面临挑战。郑州信万广场店开业当天销售额同比增13.9倍,客流增5.3倍,数月后增幅明显回落。部分消费者反映泉州百捷店商品价格上涨,“包装更高端但价格更高”,尤其是蔬果品类。

改造成本压力显著。券商测算单店改造成本超800万元,按200店计划总投入达数十亿元,涵盖动线重塑、灯光设备更新及SKU大规模汰换。2024年永辉亏损14.65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超5亿元,二季度亏损吞噬一季度盈利。

为维持毛利,部分调改门店民生商品提价5%-10%,与胖东来“高服务+高性价比”存在差距,可能陷入高端未立、大众流失的困境。推行“裸价直采”砍掉中间商,短期降本但加剧资金链压力。供应商透露,直采模式下超市薄利运营,运输、陈列、人工等成本导致短期亏损,或将通过提价平衡。

裸价直采挤压品牌方利润,倒逼企业减克重、改小包装,影响品质感知。物流成本方面,胖东来区域集中运营使物流成本占营收3.5%,永辉全国布局达6.8%,难以维持同等价格竞争力,形成“服务提升-成本上升-价格提高-客流流失”潜在循环。

2025年上半年永辉关闭227家门店,闭店产生租赁赔偿、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及资产报废等成本,调改店收入增长无法弥补关店带来的收入下降,“关旧开新”策略加剧短期业绩压力。

自有品牌开发借鉴胖东来,推出酵素洗衣液、橙汁、安心纸面巾等新品,与伊利定制7.9元欧盟标准鲜牛奶成明星单品,向“亿元级单品”迈进。但对比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长期缺货仍供不应求,永辉自有品牌分散陈列,缺乏聚焦,品类雷同、定位模糊致销售平淡。

区域化创新尝试显现:泉州店推“水八仙矩阵”,杭州店试“双时令爆款组合”,但未形成统一战略,消费者感知呈现“既非原永辉也非胖东来”的混合状态。供应链改革激进,2025年上半年完成2860家标品供应商裸采合同签订,供应商数量精简约50%,造成商品力波动与顾客感知变化。

战略执行不彻底,仅复制服务硬件未吸收经营理念。胖东来扎根许昌,地租人工低,可将节省资金投入员工福利与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永辉全国布局难复制该模式,又未建立适配自身规模的差异化路径,导致定位模糊。

区域扩张与精细化运营矛盾凸显。计划三年孵化100个亿元级单品,但各地消费偏好差异大,区域化策略增加供应链复杂度与管理成本。永辉属“选择性胖改”,围绕自身模块优化,胖东来服务中高端,永辉原定位大众市场,强行模仿致消费者不适。

虽模仿加薪但未改变“员工只是成本”逻辑,缺乏授权、信任与文化建设,难形成“主人翁意识”,服务质量提升遇瓶颈。调改后员工数量增加,人效提升不明显。界面新闻数据显示,截至3月调改店单店人力成本较开业时降低30%,反映初期人员冗余。科学排班、技能提升与激励机制成降本关键。

流量热潮退去,行业反思标志“简单模仿走捷径”时代终结。永辉问题不再是如何成为下一个胖东来,而是如何找到适配自身的发展路径,解决转型暴露的结构性挑战。真正意义上的“调改”,或许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