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由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其位于德国科隆的电动汽车工厂将于2026年初裁员1000人。科隆工厂是福特在欧洲的电动化转型核心基地,两年前曾投入20亿美元完成升级改造。原计划该工厂将支撑福特在欧洲实现电动车占比目标,但目前预计到2025年底欧洲新车登记中电动车仅占20%,远低于此前预估的35%。工厂生产的探险者电动版和Capri电动车型销量未达预期,导致产能过剩。
此次裁员是福特此前公布的欧洲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2023年11月,福特已提出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主要涉及德国和英国工厂。若两轮裁员全部实施,科隆工厂员工数量将降至约7600人,较五年前的2万人减少超60%。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新注册汽车中,福特品牌占比仅为3.5%,市场份额显著下滑,欧洲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尽管欧盟整体电动车市场仍在增长——2024年1-7月纯电乘用车注册量达101万余辆,市场份额提升至15.6%——但中国车企的强势进入加剧了竞争。面对压力,多家传统车企调整电动化战略。福特已放弃“2030年在欧洲只售电动车”的目标,转为“视需求灵活配置能源结构”。沃尔沃、奔驰、奥迪等品牌也相继推迟全面电动化进程,重新重视燃油车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扩张。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均增长超12.5%。其中,比亚迪表现突出,2025年1-8月累计销售286.39万辆,同比增长23.00%;8月单月海外销量达80464辆,同比增长146.4%。前7个月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达55万辆,同比激增130%,超过2024年全年出口总量。
在欧洲市场,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71345辆,位居中国新能源品牌首位,同比增长322.99%。在西班牙销量突破1万辆,同比增长756%;在意大利销量达10828辆,同比增长2573.58%,双双夺得当地新能源销量冠军。目前比亚迪已在欧洲推出13款车型,并计划年底前覆盖32个国家、开设超1000家门店,2026年门店数将超2000家。
财务数据显示,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营收3712.8亿元,同比增长23.3%,首次超越特斯拉同期收入;归母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8%,而特斯拉同期净利润下降30%;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124.5%。研发投入方面,比亚迪上半年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53.5%,同期特斯拉研发费用约合215亿元人民币,不足比亚迪的70%。
技术进展上,比亚迪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充电400公里)、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2.4升),并推出19款新车型。此外,其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投入使用,仰望U9X实测极速达496公里/小时,成为全球量产车极速榜首。
除福特外,其他美系车企亦面临严峻挑战。菲斯克、Proterra、Lordstown Motors等新兴电动车企因资金链断裂已申请破产。分析认为,福特当前困境不仅是企业个案,更是全球传统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普遍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