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在第五届未来汽车AI计算大会上,吉利汽车研究院前瞻技术研究资深总工程师徐晓煜指出,汽车产业的硬件思维是智能+融合。他强调,芯片对智能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硬件决定智能车功能上限,软件决定功能好坏,二者相辅相成。徐晓煜表示,辅助驾驶存在两个价值爆发点,当前处于第二个阶段,未来算力需求将持续上升,各档次硬件平台需求并存。此外,座舱领域对AI算力需求急剧攀升,配置形态多样。
近年来,吉利通过内部组织、产品及产业链融合应对智能化变革,成立先进电子实验室和智能硬件中心,打造通用评估平台以缩短芯片导入周期,并计划开放模组接口。硬件中心具备完整开发能力,正通过多种模式推动硬件产品阶梯状平台化与通用化。
徐晓煜指出,尽管“软件定义汽车”广为流传,但硬件尤其是芯片决定了软件运行的上限,是智能车发展的基础。辅助驾驶早期受限于硬件无法实现,如今随着算力提升逐步落地。第一个价值爆发点是从无到有的跨越,用户一旦使用便难以舍弃;第二个爆发点是L3级或全路径L2加部分L4功能,带来体验质变。然而完全L4尚未实现,算法仍需持续优化,算力需求不断增长。不同车型将长期存在多档算力平台需求,入门级车型可能将辅助驾驶功能与座舱或其他系统融合以降低成本。
在智能座舱方面,大模型兴起显著加速了AI算力需求。NPU性能呈现近似线性快速增长,而CPU与GPU仍遵循摩尔定律稳步提升。座舱设计趋向“平板化”,多屏、一体屏、大屏等多元形态并存,体验趋近消费电子产品。由于高价值应用场景尚未定型,多种硬件配置将在较长时间内共存,给硬件选型带来挑战。
关于舱驾融合,徐晓煜认为其发展分三阶段:One Box、One Board、One Chip。目前行业多数处于One Box阶段,少数进入One Board探索。高阶领域因辅助驾驶未达L4、座舱应用未收敛,短期内难以实现One Chip;但在中低阶市场可能较快落地。主机厂需同时开发多种控制器方案,并为未来架构预留扩展空间,面临算力提升与形态复杂并行的工程难题。
为应对多品牌、多车型差异化需求,吉利整合银河、领克、极氪等品牌业务,推进内部融合与产业链协同。智能硬件中心覆盖硬件开发、测试、制造及软件全流程,支撑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领域研发。先进电子实验室聚焦前瞻技术合作,提供快速原型验证服务,加速技术导入。
芯片通用评估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旨在引入更多芯片方案实现快速验证,目标将芯片导入周期缩短3至6个月,并未来对外开放接口,支持合作伙伴自主开发与验证。
硬件中心已交付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激光方案及舱内AR等产品,产品质量PPM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软硬件解耦、平台化和通用化策略,吉利正推进与Tier 1及外部伙伴深度合作,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展望未来,徐晓煜认为具身智能是辅助驾驶的延伸方向。当前辅助驾驶解决的是“有无”问题,后续提升空间有限。业内交流显示,70%至80%的辅助驾驶算法可迁移至具身智能领域。当L4级自动驾驶实现时,具身智能的发展将全面启动。他认为,在此之前开展投入性研究正当其时,该节点不会太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