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国产极紫外(EUV)光刻设备的长期路线图,工作波长为11.2纳米,项目周期从2026年延续至2037年,目标实现亚10纳米制程工艺。该方案采用混合固态激光器、基于氙气等离子体的光源及钌/铍(Ru/Be)反射镜,区别于ASML使用的锡滴光源与13.5纳米波长技术,可减少光掩模损伤并降低维护需求。
路线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6–2028年)研发支持40纳米制程的光刻机,配备双反射镜物镜,套刻精度达10纳米,曝光场尺寸最大3×3毫米,晶圆吞吐量超5片/小时;第二阶段(2029–2032年)推出支持28纳米制程(可升级至14纳米)的扫描光刻机,采用四反射镜系统,套刻精度提升至5纳米,曝光场尺寸26×0.5毫米,吞吐量超50片/小时;第三阶段(2033–2036年)目标实现亚10纳米制程,采用六反射镜配置,套刻精度达2纳米,曝光场尺寸最大26×2毫米,设计吞吐量超100片/小时。
设备分辨率预计覆盖65纳米至9纳米范围,适用于当前及未来关键层制造。每代设备将提升光学精度与扫描效率,且据称单位成本显著低于ASML Twinscan NXE与EXE平台。研发团队指出,将EUV技术用于成熟制程具有效率与清洁优势,但未说明11.2纳米非标波长在反射镜抛光、专用光学器件、光源、电源及光刻胶等方面的技术挑战。
该计划旨在规避传统EUV复杂架构,满足小型晶圆厂高性价比需求,不依赖浸没式液体或多重曝光技术。尽管具备潜在国际吸引力,尤其对无法获取ASML设备的客户,其可行性仍待验证,需完成全链条技术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