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盒马创始人侯毅在直播中表示,全球范围内并无统一的“预制菜”分类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类食品本质是适配不同需求的商品形态。“一有事情就说预制菜不好,这是不对的。”
侯毅指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有严格法规要求,预制菜本身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但作为商品品类,“预制菜”的界定缺乏严谨性,应淡化这一说法。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消费者可依据经济实力和场景需求自主选择。
从C端市场看,完全熟制、仅需复热的预制产品虽解决便捷问题,但复热后易出现“肉膈气”,难以满足美味诉求。而需家庭完成最后烹饪的半成品预制菜因能平衡便捷与口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当前超市预制品类有限,主因在于多数食材难以兼顾加工后的美味与便利。
To B端是预制类食品的核心市场,餐饮、食堂、外卖三大渠道均体现“需求决定供给、价格决定产品形态”的规律。在餐饮渠道,人均消费水平决定食材工艺选择。高端餐厅多采用活禽水产、慢工细作,成本与风味匹配高价位定位;而人均300元以下的普通门店受限于成本、人力与标准化要求,普遍采用中央厨房或工厂化生产模式,通过统一配送实现高效出品,此类菜品虽工业化程度高,但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满足大众对“美味”的基本感知。
在食堂场景中,大学与企业食堂因选择多样,消费者可“用脚投票”,竞争机制保障品质。中小学食堂则面临价格与质量矛盾,多依赖中央化集中生产以控制成本,确保基础供应安全。破局路径包括增加菜品多样性及借鉴国外经验提高餐费补贴标准,从而提升整体质量。
外卖渠道高度依赖预制类食品,尤其“调理包”模式成为主流。这类产品为预制成品,仅需开水复热后搭配主食即可出餐,满足“快、廉、高效”需求,典型如鸡腿饭、咖喱牛肉饭等。尽管口感不及现炒,但均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基础营养与极致低价,适配年轻群体的即时性和经济性需求。
侯毅强调,所谓“预制菜”实为多种形态的加工食品,其意义在于满足C端便捷与美味、B端成本与效率的多元需求。全球尚未建立统一的预制菜分类体系。中国零售市场的优势在于能以多样化产品形态服务不同消费群体。
目前市场已形成覆盖低价外卖调理包、中端餐饮中央厨房出品到高端餐厅现制菜品的完整供应体系,消费者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企业也应依场景决定采用中央厨房或现场烹饪方式。关键在于确保所有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做好价值匹配,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当前“预制菜”争议频发,一方面源于概念模糊,亟需厘清定义;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知情权缺失,导致信任危机。重建公众信任需多方协同,推动行业标准化,实现消费者吃得明白、企业合规经营的良性生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