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名创优品孵化的潮玩品牌TOP TOY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计划募资约3亿美元,正式冲击港股主板上市。
TOP TOY成立于2020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潮玩集合品牌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其2024年GMV达24亿元,2022年至2024年GMV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50%。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6.79亿元、14.61亿元、19.09亿元,年度利润分别为-3838.3万元、2.12亿元、2.94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13.60亿元,利润1.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和26.8%。
截至2025年6月底,TOP TOY拥有17个自有IP,包括卷卷羊、糯米儿、大力招财等,并收购了尼尼莫等设计师IP;同时拥有43个授权IP,涵盖迪士尼系列、三丽鸥系列、蜡笔小新、猪猪侠等经典IP。目前主要产品为手办,占比60%-70%,搪胶毛绒自2023年起成为增长主力,2025年收入占比已超10%,3D拼装模型占比相应下降。
渠道方面,TOP TOY采用多元化布局,涵盖直营店、合伙人门店、代理门店,并通过线下经销商、电商平台、山姆会员商店及Don Don Donki等零售商销售。但名创优品仍是其最大客户与核心销售渠道,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渠道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分别为36.8%、53.5%、48.3%、45.5%。
2025年4月,TOP TOY在开曼群岛注册主体公司,7月完成由Temasek领投的5940万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亿美元(102亿港元),两个月后即披露IPO文件,推进速度迅速。截至目前,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仍持有TOP TOY 63.5%股份。
中国潮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0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8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3.2%,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以上增速。在此背景下,TOP TOY依托名创优品资源实现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与泡泡玛特等企业的显著差距。
与泡泡玛特、卡游、布鲁可等以IP运营为核心的潮玩运营商相比,TOP TOY早期更偏向销售渠道定位。尽管近年来加大自研力度,2024年自有产品占比仍不足50%。其自有IP商业化能力较弱,头部IP糯米儿系列2024年以来累计GMV仅5000万元,大力招财系列为3500万元,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较低。门店陈列中,C位仍被三丽鸥、蜡笔小新等授权IP占据。
相比之下,泡泡玛特凭借Molly、Labubu等强IP实现高溢价与稀缺性,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超70%,净利率超30%;而TOP TOY近年毛利率上升至32%,净利率仅为13%。52TOYS则通过构建猛兽匣IP世界观,布局动漫与电影,强化IP深度。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除传统对手外,库迪咖啡、量贩零食品牌好想来等跨界企业也进入潮玩领域进行流量变现。渠道策略上,泡泡玛特发展机器人商店轻资产模式,52TOYS与万达影城开展场景化合作,而TOP TOY以线下门店为主的重资产模式限制了盈利想象空间。
门店扩张趋势放缓亦反映增长压力:2022年底至2024年底,门店数从117家增至276家,2024年新增128家;但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17家。为寻求新增长点,TOP TOY已开拓海外市场,截至2025年6月共设立15家海外门店,路径与泡泡玛特、52TOYS相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