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30年心性进阶与胖东来美好商业的形成

创业者的心性,是企业发展的“隐形方向盘”,它源于深层的心理需求与认知模式,决定着创业者的决策逻辑、行为选择,乃至企业的生存边界。从被“挣钱执念”捆绑的匮乏和自我证明的状态,到以“幸福心力”为内核的成熟境界,心性的进阶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清晰的心理学规律:每一层心性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需求、人格特质与行为闭环,且高阶心性是低阶心性的“认知破局”,低阶心性的局限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心理枷锁”。

许昌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于东来先生的创业历程,正是这一心性进阶图谱的生动注脚。从白手起家时的负债窘境,到打造出“全国最幸福企业”的商业样板,他用30年时间完成了从匮乏驱动到幸福心力引领的完整蜕变,其成长轨迹成为“美好商业”的教科书。

第1层:匮乏驱动型——“挣钱即价值”的心理认知

第1层创业者的核心心理底色是“安全型依恋缺失”,这种缺失可能源于早年物质匮乏、关系挫折等经历,使其潜意识中形成“钱=安全感=自我价值”的单一认知,进而固化为“挣钱最重要”的核心信念。从心理学视角看,这是典型的“自我价值感外化”: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挣钱多少”上,一旦营收波动,就会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进而催生强烈的控制欲与焦虑感。

于东来的创业起点便深陷这种匮乏困境。他白手起家时毫无资金,全靠借款起步,最初的想法只是“维持生活、略有结余”。但创业初期的接连挫折很快将他推向生存边缘:在陕西带货时一车烟被扣押,一下赔了几十万,因负债过重甚至不敢回家。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在陕西靠“护矿”维生,“拿着命在那干”却收效甚微。这段经历让“挣钱求生存”成为他当时最迫切的执念,也构成了其心性进阶的初始原点。

对应的人格特质本质是“自我无价值感”。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大多因安全感匮乏产生的控制欲,面对失控时的负面情绪主导,以及通过外界认可填补价值空缺的自我证明倾向。行为上则形成“认知过滤闭环”,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生存相关的核心业务,忽视内部管理与员工关怀。这一阶段的现实困境在于“心理认知局限带来的封闭”,容易陷入“无人可用→亲力亲为→效率低下”的团队循环,以及“挣钱→关系恶化→更匮乏”的心理闭环。

第2层:利益平衡型——“客户即资源”的心理补偿

从第1层进阶到第2层,创业者的心理认知从“自我生存”拓展到“利益依赖”,核心信念升级为“搞好客户关系才能赚钱”。这一转变是“心理边界的初步拓展”——意识到“挣钱不能只靠自己,需要依赖外部资源”,但认知仍停留在“利益交换”层面,属于“条件性自我价值”的延伸:自我价值不再仅靠“挣钱多少”,还靠“客户是否认可”。

1995年于东来在许昌重新创业后,便进入了这一进阶阶段。他提出“用真品换真心”的承诺,坚决不卖一瓶假酒、一条假烟,这种对诚信的坚守本质上是对“客户认可”的追求。此时的他已明白,仅凭个人努力无法立足,必须通过赢得客户信任获取生存资源。但这一阶段的认知仍有局限,重心更多放在“讨好客户”以换取订单,尚未形成对内部管理的系统思考。

对应的人格特质更偏向“讨好型人格的适应性表现”,表现为为维护客户关系刻意压抑情绪,以及将负面情绪转移给员工的被动情绪管理。行为上则出现“心理资源分配失衡”,愿意为客户投入大量精力却忽视管理系统建设,企业缺乏基本流程制度,大小事务依赖老板决策,最终导致精力透支与家庭疏离。于东来在这一阶段也曾因全力投入业务拓展而陷入忙碌循环,为后续的认知升级埋下伏笔。

第3层:系统构建型——“制度即保障”的心理破局

第3层创业者的核心心理转变,是“从依赖‘人’到信任‘系统’”,核心信念升级为“好的系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这标志着认知从“点状思维”升级为“系统思维”,不再追求“即时签单的安全感”,而是相信“长期投入搭建的系统,能带来更稳定的收益”。

1998年胖东来超市遭遇火灾,物质财富化为乌有,但此前积累的诚信口碑留存了下来。这次危机成为于东来心性进阶的关键节点,让他意识到仅靠个人和客户信任无法抵御风险,必须构建稳定的运营系统。此后他逐步推进标准化建设:1999年成立配送中心并引入量贩业态,2000年推行股份制,2001年联合三家区域超市发起“四方联采”整合资源。这些动作标志着他从“亲力亲为”转向“系统依赖”,通过流程标准化与资源整合提升抗风险能力。

对应的人格特质是“控制欲的去中心化”与“理性思维的觉醒”,不再纠结微观管理,而是聚焦流程合理性与制度清晰度。行为上精力分配聚焦“系统的搭建与执行”,包括流程标准化、制度公平化与授权。这种转变带来的现实突破显而易见:老板精力得以解放,团队效率提升,家庭关系也随之缓和。于东来正是通过系统构建,为胖东来的规模化发展构建了基础。

第4层:团队赋能型——“人即目的”的心理升维

第4层创业者的核心认知,是“系统的核心是‘人’”,核心信念升级为“以人为本、团队成长才能让系统持续迭代”。这一阶段的心理突破是从“依赖制度”到“信任人的成长”,对应“自我决定理论”,通过满足员工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将“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创造”。

于东来在2000年后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对“人”的核心价值的认知。他推行的股份制本质是利益共享的初步尝试,而随着企业发展,更构建起深度赋能团队的体系:在晋升机制上,实现中高层岗位由员工自主投票竞聘,管理层满意度低于80%需接受培训甚至转岗,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局限;在权责分配上,给予员工充分授权,让基层员工也拥有服务决策的自主权。这种赋能不是简单的激励,而是对员工价值的根本认可。

对应的人格特质是“共情能力与赋能意识的成熟”,既关注员工创造的价值,更重视员工的成长需求。行为上围绕“团队的培养与激励”展开,包括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打造协作型团队与升级激励机制。现实成果体现在人才专业与创造力提升:胖东来的低流失率与“口碑招聘”效应,正是团队赋能的直接体现,员工主动思考优化服务的案例层出不穷,于东来也从“管理者”转型为“企业校长”。

第5层:文化与战略引领型——“价值与方向即灵魂”的心理格局

第5层创业者的核心认知,是“企业的长久发展需要‘精神内核’与‘清晰方向’”,核心信念升级为“文化凝聚人心,战略指引未来”。这一阶段的心理逻辑可通过“社会认同理论”与“未来时间观”解释:文化构建集体认同,战略指引未来方向,两者结合形成企业的“灵魂与路径”。

2015年起,于东来进入“回望初心”的阶段,标志着其心性跃升至文化与战略引领层面。他意识到“为扩张而扩张会导致品质下降”,于是关闭大量社区门店,升级改造新一代品质店,坚守“宁缺毋滥”的战略定力。在文化构建上,他将“用真品换真心”的初心升华为“传递幸福”的核心文化,把“员工幸福、顾客满意、社会认可”的愿景具象化,员工可享“月薪9000+”的高薪,顾客拥有“无理由退换货”的保障,让文化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现实。

对应的人格特质是“格局思维与价值引领能力”,既能跳出内部视角把握行业趋势,又能以价值引领替代利益驱动。行为上聚焦“文化”与“战略”双轮驱动:文化层面实现愿景具象化、使命有形化与价值观行为化;战略层面做到目标拆解、资源聚焦与动态调整。这种格局带来了高凝聚力与高抗风险能力,即便在疫情等行业波动中,员工也愿主动共渡难关,客户忠诚度始终稳定。

第6层:幸福心力驱动型——“内在稳定即内核”的终极境界

第6层“幸福心力”是创业者心性的终极境界,如同企业的“内核基因”,决定着文化战略的高度、团队赋能的温度与系统构建的深度。这里的“幸福心力”是心理学上的“主观幸福感”,源于“内在价值锚定”,而非对钱、客户、团队的外部依赖,具体表现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长青”的三维平衡。

2022年至今,胖东来迈入线上线下业务深度协同的新阶段,于东来所倡导的“幸福心力”驱动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成为贯穿企业经营的核心逻辑。此时的他已不再受“规模焦虑”困扰,即便企业仅聚焦许昌、新乡区域,也能凭借“幸福内核”成为全国标杆。他在直播中坦言,愿景是“把企业做成样板,用10年到20年影响整个中国”,这种笃定源于内在价值的稳定,他清楚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传递幸福”,而非追求规模扩张。

对应的人格特质是“自我实现者的核心特质”:内在价值稳定,不被外界评价左右;以成长思维接纳不完美;具备生活平衡意识,明白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行为上核心是“心力的传递与滋养”:对自己注重个人修炼,定期调整状态;对团队通过高福利、授权与文化唤醒幸福心力;对社会通过公益与惠民活动分享价值。胖东来对安徽绿篮子、江西嘉百乐和永辉等同行的实地指导,以及春节降价卖年货等惠民举措,正是幸福心力向外传递的生动体现。

感悟:心性进阶,本质是“心理认知的破局”

创业者心性的六个维度,从第1层到第6层,不是“时间自然推移”的结果,而是“主动认知破局”的过程。90%的小企业卡在第1层,本质是“匮乏感导致的认知受限”:被“挣钱=安全感”的假象困住,看不到系统、团队、文化、心力的深层价值,最终陷入“越想挣钱,越挣不到钱”的循环。

于东来的30年创业史证明,心性进阶始于对自我局限的觉知:从为生存挣钱的匮乏状态,到靠客户资源立足,再到用系统保障发展、以团队驱动创新、用文化战略引领方向,最终抵达幸福心力驱动的终极境界,每一步都是对前一阶段认知的超越。

正如胖东来的实践所彰显的:创业者的心性有多高,企业的发展就有多美好;而“幸福心力”才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能带来“挣钱”的成果,更能带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美好”的终极幸福,这正是所有创业者可追寻的成长本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