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汽车通常遵循“一年小改款、五年大换代”的节奏;进入电动化时代后,这一节奏演变为“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部分品牌甚至在一年半内推出三款新车。
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曾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推出新车型的速度仅需传统车企的一半时间。技术迭代加快虽体现进步,但也带来新车迅速贬值问题。
不少车主购车不久即面临新款上市,新车降价且配置更高,导致刚购车辆价值缩水,产生“买完就亏”的焦虑。车企为抢占市场推行“海量上新”策略,部分企业年推新车型达数十款,但真正实现销量突破的寥寥无几。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泰达汽车论坛上指出,行业降成本压力加大,个别车企三元催化剂贵金属用量明显低于行业均值,排放风险上升。他强调:“降成本不能降环保绩效,减费用不能减公众健康福祉。”
降价仍是车企主要竞争手段。新一代智己LS6预售价19.79万元,较现款23.99万元直降4万元;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上市不足一月即降价1万元。
A级车市场竞争白热化,2024款新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低至5.98万元,朗逸新锐起价7.99万元,卡罗拉官降4.3万元后起售价为7.98万元,轩逸·经典跌破7万元。
豪华品牌降价幅度惊人。捷豹路虎揽胜极光L起售价由42.98万元下调至23.98万元,降幅达19万元;宝马iX1终端价下探至15万元区间,降幅近50%。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共有106款新车降价,虽少于2024年同期的147款,但仍远高于2020—2022年水平。老车主普遍反映提车数月即遭遇大幅降价,车辆迅速贬值。
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透露,过去一年中国上市约710款新车,仅10%月销量超5000辆,700多款中仅69款达标,月销过万的爆款极少。
易车志数据显示,2020—2024年国内车企平均每年推出1158款迭代车型,相当于每天3.2款新车或改款上线,研发周期从36—48个月压缩至12—18个月。
为追赶节奏,车企持续投入研发、调整供应链与产线,但大量上新分散资源,频繁“降价增配”压缩利润,陷入“为迭代而迭代”的恶性循环,经营压力加剧。
有行业人士指出,部分车企将改款变为换色贴标、微调内饰等“表面功夫”,电商平台售卖的三色贴膜、虚假通风口装饰成为“年度升级”内容,一年三次改款仅增减座椅加热或调整车机主题,却宣称“全面升级”。
此类操作使消费者眼花缭乱,透支品牌信任。岚图汽车CEO卢放认为,当前汽车行业呈现“快消品化”特征,新车迭代加速、营销创新频繁,用户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
快消品如食品、日化用品更换频率高、寿命短,依赖销量盈利;而汽车长期被视为耐用消费品,使用周期常达10—15年,是仅次于房产的大额支出,强调可靠性与安全感。
卢放强调,满足新鲜感不应牺牲汽车核心属性,真正的创新不应只追求速度,安全性、可靠性与耐用性才是关键。汽车作为“长期伙伴”,需应对复杂路况与极端环境,非可随意丢弃的快消品。
一汽奥迪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指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寿命3—5年,芯片允许500PPM缺陷率;而汽车预期使用10—15年,车规级芯片缺陷率须控制在1PPM以下,并承受-40℃至150℃考验,二者本质不同。
行业应平衡创新与稳定、速度与安全。消费者应避免被“新品焦虑”裹挟,重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值性;车企应跳出速度竞赛,专注打造精品爆款与技术深耕。唯有理性消费、品质导向与制度规范并行,汽车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电动化转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