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一名技术员在拆解机器人时被突然启动的FANUC机械臂击中,造成三根肋骨断裂和腰椎压缩性骨折。事故发生在下午3点17分,当时该机械臂本应处于休眠状态,却以约3629公斤冲击力将50岁的彼得·亨特多布勒撞飞并致其当场失去意识。
彼得随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接受治疗,并于近日向法院提起诉讼,向特斯拉及机器人供应商发那科美国公司提出5100万美元赔偿请求。其医疗费用已达100万美元,后续康复与长期护理预计需额外支出600万美元。
诉状指控特斯拉存在严重过失,未确保机器人在维修前完成断电与固定操作,违反工业安全基本准则。同时指出发那科美国公司生产的机械臂缺乏足够的安全冗余设计,在无任何预警情况下突然启动,存在设计缺陷。
此次事故并非孤立事件。2021年,特斯拉得克萨斯州工厂曾发生另一台机器人夹伤工程师事件。根据美国OSHA 2023年数据,特斯拉工厂重伤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7倍,显著高于丰田、福特等车企。
行业层面,亚马逊2018年仓库机器人误触防熊喷雾导致24人住院;密歇根工厂同型号FANUC机械臂曾在调试中夹伤技术人员。生产效率压力下,部分企业压缩安全程序时间,甚至屏蔽安全传感器或延长维护周期以节省成本。
监管方面,现行工业安全标准多基于传统设备制定,对智能机器人风险覆盖不足。OSHA对机器人事故处罚上限仅为7万美元,远低于企业因忽视安全所节省的成本。专家指出,当前正用20世纪规则管理21世纪技术,存在系统性漏洞。
尽管事故源于机械故障,但美国媒体普遍使用“机器人袭击”等表述,可能加剧公众误解,混淆机械失控与自主攻击的区别。真正问题在于安全管理滞后,而非机器人智能化本身。
未来可能推动监管升级,包括强制高危机器人配备双重断电装置、人体接近预警系统,以及要求企业提交安全运行报告。案件尚未判决,但已引发对自动化进程中安全底线的广泛反思。
彼得的遭遇被视为行业警示:技术发展不应以牺牲员工安全为代价,真正的自动化目标应是“人类能安全工作的工厂”,而非“无人工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