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印良品在小红书上因一款巴恩风外套引发热议。藏蓝与深绿配色、极简设计加上醒目口袋,被网友调侃为“供销社风”、“老干部穿搭”。社交媒体上二创不断,年轻人涌入试衣间,手揣MUJI红色笔记本、脚踩“类解放鞋”,标题打上“你好同志,请问机床五厂怎么走”,轻松斩获过万点赞。
不同于以往叫好不叫座的出圈,此次流量转化为实际销售。最新财报显示,无印良品中国市场在三年低迷后强势回暖,推动整个东亚地区利润同比大涨127.5%。据中国团队透露,区域营收与利润已连续10个月实现盈利双增。
中国大陆市场长期占集团总营收约20%,是无印良品本土之外门店最多的地区,目前共有400多家门店。
无印良品曾凭借简约设计理念在中国市场取得快速增长,2007年至2010年间门店扩张加快,销售增速维持在10%-20%之间,部分年份超20%。《日经MJ》调查显示,上海和深圳消费者中90%选择无印良品因其“设计朴素”,仅48%关注“功能性”。
自2014年起,无印良品多次降价,至少进行11次大规模“新定价”活动,但未显著提振销售额。经典款行李箱内地售价1528元,日本同款仅900元,差价近70%,消费者质疑降价诚意,拉新效果有限。降价反而引发部分忠实用户对品牌价值的怀疑,转向更具性价比的“贵替”品牌。
2022年后,无印良品调整策略,社长堂前宣夫提出重点发展“食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文具、美妆护肤、小型家居用品等。大型家具改为“样品+目录预订”模式,节省空间并提高坪效。
美妆品类主打基础保湿、洁面等低门槛产品,热销品如散粉、睫毛夹、眼线笔价格集中在30至130元之间,“无添加”理念吸引注重成分消费者。2023财年报告显示,护肤品与食品类目持续增长,“通过加强产品供应和推广活动满足需求”。
今年初,品牌推出低价店型“MUJI 500”,约70%商品定价围绕25元展开,象征500日元价格带,标志其更贴近本土市场需求。
堂前宣夫曾任优衣库母公司高管,推动ABC计划优化供应链。接手无印良品后提出“第二创业期”计划,确立“照顾日常所需”与“推进在地化”目标,并成立“地域事业部”。
针对中国市场,无印良品扩展高频消费品类,食品、餐具、个人护理与清洁用品成核心品类,战略文件明确“扩充日常必需品与消耗品”,根据反馈改良规格包装,以高频补货带动客流,促进中高价家居连带销售。
食品方面,除日式咖喱块、速食饭团外,新增金汤酸菜牛肉面、重庆小面魔芋面等本地口味产品。节庆推出红枣糕、和风月饼等限定款零食。官方数据显示,生活杂货和食品品类约70%实现本地开发,结合饮食习惯与供应链再造。
品牌在上海、深圳试水农场概念店与餐厅,尝试直接采购本地农产品缩短链条,传递“惠及农民”理念。认同该价值观的消费者视消费为生活态度选择。
餐具与厨房用品数量随食品拓展而增加,甚至按适用炉灶类型细分,降低选择成本。小红书用户指出此类“教育式零售”提升购买效率。
上海、深圳旗舰门店采用场景化陈列,如早餐组合:即食饭团与燕麦片搭配保温杯、餐具、调味料,鼓励一站式购物,提升连带购买率。“场景驱动”成为门店标志性特征。
从高光到低谷再到回升,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复苏表明,中产品牌需持续自我更新。如今年轻人回归MUJI,不仅因单品出圈,更因能在此找到优质日常用品。这些微小而频繁的选择构成品牌新增长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