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Y冲刺港股:营收增长但难敌泡泡玛特

9月26日,TOP TOY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计划募资约3亿美元,冲击港股主板上市。

TOP TOY成立于2020年,是名创优品孵化的潮玩集合品牌。2025年4月于开曼群岛注册,7月完成由Temasek领投的5940万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亿美元(102亿港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TOP TOY是中国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潮玩集合品牌,2024年GMV达24亿元,2022年至2024年GMV复合年均增长率超50%。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拥有17个自有IP,包括卷卷羊、糯米儿、大力招财及新收购的尼尼莫等;另有43个授权IP,涵盖迪士尼系列、三丽鸥系列、蜡笔小新、猪猪侠等。

近年来,手办为公司主要产品形态,占收入60%-70%。搪胶毛绒类产品自2023年涉足以来发展迅速,2025年收入占比已超10%,同期3D拼装模型占比下降。

渠道方面,TOP TOY覆盖直营店、合伙人门店、代理门店,并通过线下经销商、电商平台、山姆会员商店及Don Don Donki等零售商销售。

然而,名创优品仍是其最大客户。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来自名创优品渠道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6.8%、53.5%、48.3%、45.5%。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持有TOP TOY 63.5%股份,为实际控制人。中国潮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07亿元增至2024年的58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23.2%,未来五年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6.79亿元、14.61亿元、19.09亿元,年度利润分别为-3838.3万元、2.12亿元、2.94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13.60亿元,同比增长58.5%;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26.8%。

尽管增长显著,TOP TOY仍难以比肩泡泡玛特。早期泡泡玛特、卡游、布鲁可、52TOYS为典型潮玩运营商,而TOP TOY与X11等更被视为销售渠道。2024年,TOP TOY自研产品比例不足50%。

行业趋势显示,潮玩运营商加强渠道建设,集合店则向上延伸至IP运营,形成直接竞争。IP能力成为核心差异点。泡泡玛特凭借Molly、Labubu等原创IP实现高溢价与稀缺性,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52TOYS在IP布局上更具战略,计划为猛兽匣构建世界观,并拓展动漫与电影内容。相比之下,TOP TOY自有IP表现平平。头部IP糯米儿2024年以来累计GMV仅5000万元,大力招财系列为3500万元,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较低。

在门店陈列中,三丽鸥系列、蜡笔小新等授权IP仍占据C位并单独设柜。

行业普遍面临IP依赖问题。卡游与布鲁可高度依赖奥特曼IP,但该IP存在乱象与历史遗留风险,影响业务稳定性。

此外,潮玩市场吸引跨界玩家入局,库迪咖啡、量贩零食品牌好想来等借助流量优势切入潮玩变现,加剧竞争。

相较泡泡玛特的机器人商店轻资产模式,以及52TOYS与万达影城的合作场景化策略,TOP TOY以重渠道为主的运营模式在势能和想象空间上受限。

线下门店多用于展示,稀缺性引导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路径。

盈利能力对比显示,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毛利率超70%,净利率超30%;TOP TOY近年毛利率上升至32%,净利率仅为13%。

增长压力已显现:2022年底至2024年底,门店数分别为117家、148家、276家,2024年新增128家,但2025年1-6月仅新增17家。

为寻求突破,TOP TOY已启动海外扩张,目前共开设15家海外门店,路径与泡泡玛特、52TOYS相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