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上月获得4.7万元低利率消费贷,尚未使用即收到银行通知,要求7天内上传消费凭证,否则影响后续业务办理。类似情况正引发广泛“凭证焦虑”。
多位贷款人反映,银行近期加强贷后管理,要求提供消费凭证,若未按时提交可能面临提前还款、额度冻结或罚息等后果。部分金融机构明确要求客户在指定期限前结清贷款,否则影响征信。
社交平台上,“消费贷需上传发票吗”“如何补凭证”成为热议话题。有用户抱怨小额日常消费难以开具发票,亦有用户寻求代开服务。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代开发票包过审”的灰色产业链已悄然形成。
中介宣称可按贷款用途开具电子发票,涵盖装修、教育、旅游等场景,收费为贷款金额的0.5%,先付定金,开票后结清尾款。针对小额分散消费,中介多以“生活服务—综合消费”顶额开票,规避银行审核。
有城商行风控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仅核验发票真伪,难以核查实际消费场景,中介利用此漏洞通过篡改备注或汇总开票方式绕过监管。
银行强化凭证核查源于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等问题。2020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须监测贷款用途,发现违规使用应提前收回贷款。当前政策推动下,多家银行要求放款后1个月内上传金额不低于90%、抬头为持卡人的增值税发票。
不同银行对凭证形式要求不一,有的接受机打票,有的还需收据和产品图。审核尺度差异导致用户困惑,且并非所有消费场景均能便捷开票。
风控人员指出,消费贷单笔金额小、使用分散,跨账户、跨行、跨客户的“三跨”核查构成贷后管理难点。尽管银行可建立发票、合同、收据台账并系统抓取数据,但全面追踪仍存技术障碍。
深圳市税务局推出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具备全流程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特性,理论上可实现银行直接调取链上数据验证真实消费。然而受限于商户改造成本、用户习惯及系统对接复杂度,尚未大规模推广。
税务人士称,虚开发票长期存在,而个人小额消费电子发票归集服务尚不完善。高风险客户为套取资金愿支付高额费用获取虚假凭证,进一步助长灰产生存。
有银行业研究人士建议推行分级核查机制:对大额贷款(如超20万元)实施穿透式审查;对小额信用贷(如5万元以下)可用电子支付记录加用户承诺函替代发票。同时建议银行优化规则,允许季度总额凭证代替逐笔凭证,并在合同中明确凭证类型。
该人士还提出,平台可在商超、电商等领域试点区块链发票,支付平台可增加“凭证自动归档”功能,关联订单与票据。解决路径核心在于“让凭证从源头可追溯”。
当前围绕消费贷凭证的博弈,反映出金融监管精细化过程中的压力测试。技术手段虽提供解决方案,但推广滞后;灰产滋生暴露监管与用户习惯间的鸿沟。真正的精准监管需在防风险与促便利间取得平衡,推动金融体系走向成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