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AI技术可有效解决卫星互联网面临的高时延、高误码、多普勒频移、频繁切换、天线受限、星上载荷与能耗制约及星地协同等挑战。
针对高时延问题,低轨卫星往返时延为5-25毫秒,高轨可达半秒,导致TCP吞吐量受限。AI可通过预加载TCP窗口数据、利用NFV动态调整TCP参数,如根据信道质量切换UDP加速,降低重传与资源浪费。
在高误码环境下,大雨衰减、电离层闪烁等因素可致链路深衰落达170dB,误码率显著上升。传统机制易误判为拥塞,AI则通过自适应失真补偿、智能信道建模、频谱感知与预测性管理,精准掌握信道状态,优化频率配置,提前抵销干扰。
多普勒频移方面,低轨卫星相对地面移动速度达7.56km/s,S波段频移约24ppm,影响解调甚至导致失锁。AI结合时空神经网络构建端到端预测模型,融合多维动态数据,使预测残差降低30%~50%,支持毫秒级突变预警,并提升闭环控制精度。
卫星高速移动导致可见时间短,终端频繁切换。实测显示切换超5次/分钟时丢包率达15%,TCP吞吐量下降。AI可智能预测切换时机,分析轨道、轨迹与历史记录,决策时延降低80%,失败率从8%降至0.5%;同时实现快速波束对齐,捕获时间由100ms缩短至10ms。
频效提升方面,受限于天线尺寸、动态环境与资源分配复杂度,传统卫星能力有限。AI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毫秒级波束切换,神经网络优化MIMO与波束赋形联合设计,提升空间复用率;LSTM预测流量需求,GAN模拟干扰训练抗扰算法,频效提升超40%。
容量优化中,AI助力实现0.1度级超分辨率波束赋形,波束数量增10倍,空口容量贡献45%;星间资源动态调用(含强化学习、数字孪生、多轨协同)贡献30%;终端侧优化贡献15%;新频段开拓贡献10%。
星上载荷四类功能包括透明转发、星载基站、星载UPF和星上计算,复杂度逐级提升。AI使透明转发信号压缩至1/4带宽,容量提升4倍;星载基站频效提升3倍;星载UPF路径优化降时延40%;星上计算模型压缩至1/10(精度损失<2%),支持联邦学习。目前星上计算仅中国开展试验,面临抗辐射芯片算力不足、能耗矛盾等挑战。
星间互联必要性体现在跨洋交易延迟低(20ms vs 海缆200ms)、万星自治需求、遥感数据直传过滤及境外落地难等问题。挑战包括激光链路对准、路由表爆炸、太阳耀斑致误码上升、高功耗(100Gbps链路超500W)及频谱分配冲突。AI通过深度学习补偿震颤、LSTM预测等离子扰动、DQN动态调功率降耗65%,提升链路可靠性。
NTN推动星地融合,区别于传统独立协议栈与透明转发架构,采用3GPP统一框架,支持在轨解调编码。网络升级为“星载5G基站+UPF下沉+边缘计算+AI调度+动态波束赋形”,地面网虚拟化、终端双接入。核心网统一调度切换,AI共享频段,性能达峰值1Gbps、时延30-50ms、单星连接百万终端、可靠性99.999%。
邬贺铨总结称,低轨卫星与星上处理技术发展推动卫星通信向全球IP宽带接入演进,卫星互联网实现代际跃升。其与高空平台、无人机基站构成非地面网络(NTN),成为6G空间维度延伸。AI与NTN历史性交汇,推动基站、UPF乃至算力上星,形成“星载核心网即服务”新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