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正成为普通人可感知的“空中新图景”。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尽管前景广阔,但实现从概念到实际增长的转化仍需跨越多重现实障碍。
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围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瓶颈突破与产业生态构建等议题展开探讨。论坛释放明确信号:我国低空经济已进入“政策破冰—技术验证—场景落地”的加速发展阶段,万亿市场正由蓝图向现实快速推进。
政策引领:构建低空经济“制度跑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网络技术处处长陆洋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安全发展,国家层面已形成清晰政策导向。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呈现“国家定方向、地方探路径”特征。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顶层政策研究,明确通信、感知、导航等基础设施发展任务,并指导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低空智能网工作组,推动标准体系建设。
截至2024年,全国近30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专项政策。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合作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实施上百个涵盖飞行路线与应用示范区的项目。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和合肥被列为改革试点城市,其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复制推广。
技术筑基:破解低空经济“关键难题”
低空经济规模化面临通信不稳与监管不足等挑战。5G-A、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指出,无人机在高空运行时基站切换频繁,易导致信号中断。
5G-A已成为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核心载体。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介绍,5G-A可实现无人机“超视距控制”,理论上在5G覆盖区域即可远程操控起降;同时5G基站可作为雷达使用,探测RCS小于0.01平方米的目标,弥补300米以下空域监测盲区。
中国联通建设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元兵表示,公司构建“1+1+3+N”低空能力体系,以“低空智联网+数字底座”为基础,打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空域安全三大平台,拓展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N类应用场景。
监管能力不足亦制约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无人机数量达126万架,而传统空管人员最多仅能监控30架飞机,难以应对未来“万架级”飞行需求。
中国电信无人科技有限公司运行总监潘鑫华介绍,公司通过“低空四维镜像系统”实现智能监管:起飞前系统自动评估飞行器数据、轨迹与环境条件的风险项;飞行中利用4DT轨迹模型实时识别航线冲突并预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副主任杜加懂强调,当前各地低空管理平台架构、协议不统一,跨省飞行难以互联互通。未来需建立共性平台,整合气象、三维地理信息与飞行器数据,实现“一次上报、全国通用”的监管模式。
场景落地:多领域探索低空经济“商业闭环”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依赖于场景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指出,核心在于创造新经济与服务模式。目前应用集中于政务管理与农业植保,未来需挖掘高价值产业场景,摆脱“政府买单”单一路径,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在多重驱动下,应用场景正从“政务端”向“民生端、产业端”延伸,从“单点试点”走向“规模化运营”。中国电信在深圳滨海长廊推出“低空+商圈”模式,通过无人机为游客配送餐饮与物资,打造“即时零售+低空物流”新消费场景。
在产业端,低空经济正重塑传统作业方式,解决高风险、难触达问题,通过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为环保、林草、文旅等领域注入新动能。这些探索不仅推动应用落地,也在验证商业可行性,为规模化发展铺路。
论坛共识显示,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从“单点突破”向“融合创新”演进,5G-A、AI与卫星通信协同构建“空天地一体”数字底座;二是场景从“分散试点”向“规模化运营”过渡,物流、文旅、城市治理等领域将孕育百亿级企业;三是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型,商业闭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低空经济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实现长远发展需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激活市场活力,推动低空经济“飞得高、行得稳、走得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