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京东在2025年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宣布推出“七鲜咖啡”,启动合伙人招募,并立下三年开出一万家店的目标。京东将投入百亿资金,采用“店中店”的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
咖啡作为高频消费场景,被京东视为切入本地即时零售的关键入口。七鲜咖啡归属于新成立的本地生活事业群,而非传统零售体系,凸显其战略定位。通过咖啡这一成瘾性消费品,京东意在获取稳定流量,构建线下消费闭环,以高频带动低频业务,实现生态内流量循环。
七鲜咖啡采用合伙人制度:合伙人提供约10平米场地、1万元装修费和10万元保证金;京东负责供应链、运营及品牌支持。该模式转移了门店落地的硬件成本与部分经营风险,使京东聚焦于供应链管理与系统化运营。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623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2029年攀升至1.39万亿元。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人均消费量仍低于成熟市场,增长空间可观。消费人群持续扩大,场景不断延伸,咖啡消费正向新线城市和Z世代渗透。
当前中国现制咖啡市场已成红海。瑞幸、库迪等品牌将价格压至9.9元,古茗、茶百道等新茶饮品牌进一步降至4元区间。星巴克也首次在中国大规模降价。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盈利承压。
市场格局趋于固化:瑞幸与库迪凭借数字化与规模效应领跑;星巴克坚守“第三空间”并加速下沉;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以低价抢占市场;奈雪等茶饮品牌跨界加剧竞争。多层次竞争要求新品牌必须建立独特生存路径。
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截至2025年8月,全国现制咖饮门店达28.8万家。新一线城市增速最快,成都、杭州单城门店数均突破1.2万家,较2024年增长18%。竞争已从产品扩展至供应链、数字化、品牌与用户体验的综合比拼。
京东的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整合能力。依托全球直采降低咖啡豆成本,利用自建物流减少仓储配送费用,通过数字化系统提升运营效率,支撑其低价策略。这种全链条成本控制是纯咖啡品牌的短板。
但合伙人模式可持续性待验证。七鲜咖啡更多承担流量入口功能,而非独立利润中心。其盈利模式或不同于传统品牌。补贴退坡后,仅5%销售分成能否维持合伙人积极性,是模式能否跑通的关键。
市场竞争环境严峻。以北京长保大厦首店为例,周边一公里内有2家星巴克、6家瑞幸、2家库迪和1家中石化易捷咖啡,竞争密度极高。
生态协同效应决定长期价值。内部信息显示,大量七鲜咖啡消费者同时购买超市商品,超市会员转化为咖啡会员比例可观。跨业务引流是纯咖啡品牌不具备的优势。若能打通咖啡与本地生活服务价值链,形成良性协同,七鲜咖啡将成为京东本地生活生态的重要支点。
京东咖啡代表平台型企业拓展边界的新方向。通过输出供应链能力与管理系统,赋能线下网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可能重塑传统零售竞争逻辑。无论成败,此实验都将为行业提供参考样本。
三年万店目标背后,是京东对线下流量入口的战略诉求,也是其生态能力的社会化输出。刘强东的咖啡布局并非意在成为“主理人”,而是通过咖啡重构零售效率与用户连接。最终成败取决于京东在效率、成本与体验之间能否找到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